为让乡村百姓都喝上“放心水”——我区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郑和顺

image.png

工作人员在取样检测水质  本报记者 郑和顺 摄

四月阳春,生机盎然。渝北区茨竹镇自力村四社村民艾大玉,把新买的洗衣机搬到门前的晒坝里,从厨房牵出一根水管,干净的自来水顺着水管“哗哗哗”地流进洗衣机。在洗衣机“呜呜呜”的转动声中,她露出了轻松愉悦的笑容。

“水很干净,可以不用手搓了。”艾大玉笑着说,村里的自来水厂建好后,不仅水流大,而且水质也让人放心,家里便买了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感觉生活质量“上了个台阶”。

这是渝北区农村地区供水水质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渝北区在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和“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前提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加强水源保护、改善供水设施、推进专业化管理、强化监督检测等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质,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37%、自来水普及率91.2%,自来水普及率高于全国2020年88%的目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合格率高出全市平均值20%,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村群众都吃上了洁净水、安全水、放心水。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2%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是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以前吃水要么挑井水,要么接泉水,水质得不到保证。现在,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清亮的水,煮饭、烧水都很方便。”茨竹镇自力村村民蒋登云在水槽边,演示自来水送到家的便利。

“这个水厂,水量又多、水质又好,饮得安全、用得放心。”他还颇有兴致地领着记者到离他家不远的茨竹镇自力水厂看看。

该水厂位于卫星水库岸边,于2020年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行,2021年初由渝港水务公司接管后,正式投入运行。水厂内,沉淀、过滤、消毒设备、清水池、供水泵房、加药间、自控室等一应俱全,厂区环境洁净、风貌清新,与城区水厂仅有规模区分,却无技术差异。

“自理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500立方米/天,可保障茨竹镇自力村、花六村约3080人的饮水用水。”同行的区水利局水管站副站长周文告诉记者,这里和大盛镇东山水厂是我区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的最后两块“拼图”。至此,渝北基本完成了在农村新建集中式饮水工程(大、中型自来水厂)的任务。

依托大水源,筹建大水厂,实行大管网。据了解,2016年开始,区财政先后总投入资金4.266亿元,区水利局和相关部门、镇合力推进,先后完成新建、改扩建或扩网工程109个,并采取建大并小、管网延伸、扩容改造等措施,实现全区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数量精简与质量提升“同轨双效”。

基于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的分布更加合理、管网更加密集和能力更加充沛,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年跃升。目前,我区农村饮水安全总人口48.07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37%,实现了从2016年的86.49%到91.2%的提升,不仅高于“全国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也早早实现了全市“到2025年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

从“重建设”到“重管理”

——分类专业化管理实现100%覆盖

王强是自力水厂的管理员,隶属于重庆渝港水务有限公司。看护水厂制水、检查供水水压、入户查看水质等是他开年以来每天的“必修课”。“自来水是群众的生命水,只要水质、水量、水压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王强说。

像王强一样的管理员,遍布全区上百座农村自来水厂,因为有他们的专业日常管护,以及背后三家专业的供水管理单位,全区农村自来水的水量、水质得到了有效保障。

记者了解到,以前,由于我区农村面积较广,导致供水工程欠账较多。为此,“十三五”前期花了许多精力在新建或改建水厂上,管理运行方面又赊下“新账”,故2019年以前,我区农村供水水质监测合格率较低,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主要表现在消毒不达标或微生物超标。

区水利局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水厂属镇村管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薄弱,存在水池不定期清洗、制水不按规定消毒甚至未消毒的现象,导致消毒和微生物不达标;二是因农村水厂实际供水人口少等原因,导致水厂制水供水到农户用水周期长,管网水循环更新慢,微生物指标容易超标;三是农村供水工程分布散、管网长,加之早期建设标准偏低、供水规模偏小、制水工艺落后、制水设备和管网老化、自动监控系统缺失等问题,导致水质不稳定。

“主要是运行管理不专业、不规范造成的。”区水利局副局长樊爱华介绍,为加快提升农村自来水水质合格率,去年以来,区水利局以推进农村供水专业化管理为抓手,扎实有力开展农村自来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全区200吨以上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100%覆盖,使农村供水水质得到根本改观。

基于前期试点经验,我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出集中供水工程以专业供水公司管理为主、镇村管理和用水户管理为辅,以及分散供水工程自用自管的分类管理模式。具体而言,供水规模200吨/天及以上的供水工程,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运行和维护;供水规模200吨/天以下的供水工程,由各镇街的水利管理单位、村委会或用水户负责管理。

关键的一招是组建了重庆渝港水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全面承担除两江水务和宏利水务管理区域以外的供水管理,已完成了34座规模200吨/天以上农村水厂接管任务,专业供水公司管理水厂从2019年前的6座提高到2021年的42座,通过企业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让农村群众吃上放心水、稳定水。

针对供水规模200吨/天以下的水厂,区水利局加大日常巡查检查指导力度,指导各镇街进一步强化农村供水属地监管,建立饮水安全管理记录、建立健全辖区内供水保障制度及各类工程检查维修记录等,指导督促镇街对124座小型供水工程沉淀池、滤池、清水池等进行了全面清洗并更新滤料,确保了安全稳定供水。

从“放心水”到“幸福水”

——水质监测合格率较全市平均值高出20%

4月15日,樊建刚和李凤带上取样的器皿,一大早便从两路出发,前往大盛镇东山水厂进行水质检测。

他们是渝北区水资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农村自来水厂、农户厨房和实验室,把取回的样水进行检测,察看各项指标是否合格。“我们能检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活饮用水3大类42项指标。”樊建刚说。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全区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近年来我区持续发力、接续用功,一方面强化水源保护,逗硬落实“河长制”,取消了5座水源水库私人承包合同,全面禁止投饵养鱼,并指导各镇街和水库管理单位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因地制宜,先大后小”原则,一厂一策,有针对性地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2020年,渝港水务公司对15座水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重点针对絮凝沉淀池、滤池和消毒设备进行了改造,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区水利局还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执法检查,对查处的规模化供水工程水质不达标问题,依据《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进行处罚。“前不久,我们才对一个多次整改不合格的水厂管理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再次责令其整改达到合格。”周文介绍。

让自来水成为“放心水”,离不开常态化的严格检查。区水利局在组建水资源管理站基础上,主动配合区疾控中心完成水质监督检测,每年都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巡检,实现了检测全覆盖。

据渝港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下半年,区疾控中心对渝港水务公司管理水厂共采集水样25份,合格21份,合格率为84%;今年上半年,抽检水样28份,合格27份,抽检合格率达到96%。

渝港水务公司水厂水质合格率大幅提升,恰是全区农村供水水质“从有向优”的生动写照。区水利局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合格率较2019年同期提升了52.85%,高出全市平均值20%。

水质安全,群众喝在嘴里,甜在心中。

“现在24小时都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特别知足。”大盛镇东山村村民张兵对以往吃水难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住上新房、喝上幸福水,如今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区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庆文说,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该局上下将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高起点上提升农村饮水安全,通过进一步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让汩汩“幸福水”滋润百姓心,激活美丽乡村。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