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渝北乡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大湾镇农田宜机化改造成效显著

宽敞明亮的乡村图书阅览室

大盛镇天险洞村廖家湾古村落景色宜人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走进大盛镇天险洞村,粉墙黛瓦的农房,清新淡雅的外墙壁画,成片的柑橘林、三三两两前来“打卡”的游客……置身其中,宛如置身一幅水墨画卷中。村民们聚在一起闲聊,谈论的大多是村里的产业如何发展、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有多大。

天险洞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仅仅是渝北乡村近年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以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为总抓手,以农村“双十万工程”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广袤的乡村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地方——

生态振兴精雕细琢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绿树掩映,田园恬静,院落整洁……如今,走进天险洞村廖家湾古村落,处处可见春意盎然、红花点缀。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美丽村落,过去曾是老屋闲置破败不堪、杂物堆积房前屋后、垃圾积垢随处可见。

这样的改变都源于我区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如今,像廖家湾古村落群这样“高颜值”的村落在渝北比比皆是。

“乡村美不美,干不干净,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改房、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水、改电、改路,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为标准,突出坡屋顶、灰屋脊、小青瓦、白瓦头、红吊沿、白粉墙、木门窗、石墙裙“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全面开展农村危旧房整治,累计改造整治危旧房6.9万户,建成统景江口渔村等13个示范点和大盛天险洞村等24个示范片。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2.9万户、公厕1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和资源化利用国家级示范县、市级示范区;建成乡镇雨污管网70公里,农村场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镇村三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累计回收废弃农膜及肥料包装物175吨。

同时,我区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深入践行“两山论”,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三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建设任务27.54万亩,完成村庄公共场所绿化410亩,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30个,创建市级整洁庭院和美丽庭院2300户。

产业振兴加速推进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近日,记者来到大湾镇金凤村,春日暖阳下,连片桃林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走近一看,村民们正在为桃树除草、施肥、修枝。去年,这里还曾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坡,如今这里已经种上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夏至糖桃、晚熟沃柑等品种,承载着当地村民致富的希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我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分散且坡地多,制约了农业产业实现大规模发展。

“基于此,我们积极响应市里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号召,立足改善丘陵土地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近年来,我区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信息化、品牌化、景观化”为标准,整村整镇推进“双十万工程”,发展柑橘、特色水果、绿色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特色粮食等7大高效特色产业35万亩,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3家、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306个,累计认证市级名牌农产品5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88个,主要农产品监测覆盖率达100%。

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实施精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建成特色旅游镇4个、特色旅游村6个,打造了樱花小镇、桃韵天池等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10%;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累计培育区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同时,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落户渝北,全市首个光电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仙桃数据谷,渝北被评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文化振兴扎实推进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盛

想练舞有活动场地,想看书有农村书屋,想看表演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生活已经走入了很多渝北村民的现实生活中。家住茨竹镇的陈丽婉就享受到了这样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她告诉记者,茨竹镇文化服务中心自从进行提档升级以后,不仅有了排练室,还有书画室和展览室。在展览室里,展出了独具茨竹特色的华蓥高腔,这让她十分自豪。“我们现在要排练舞蹈,就会到这里来,这样雨淋不到、风吹不到,环境比以前简直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陈丽婉说。

乡村是一个文化空间,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留住乡愁、振兴乡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渝北文化人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为此,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宣讲工作的主题,组织区委宣讲团、基层“理论麻辣烫”宣讲队等,开展重大主题宣讲活动2000余场,开设“梦想课堂”500余次。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打造古洛环线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19个、乡村文化示范大院20个、“一村一品”文化品牌5个,全覆盖建成22个镇街、18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作完成小品《乡村振兴路》、油画《前行》等乡村文艺作品200余件。大力实施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安装广播终端193套。深化文明创建,强化典型示范,评选“清洁户”1.5万户、“星级文明户”3万户、“文明院落”2869个;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制作“十抵制十提倡”动漫视频短片11个,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105场,举办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61场。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让渝北农村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