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关爱送给特别的他们
——王家街道为群众量身定做“爱心服务”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空巢老人家里就会来一批熟悉的“客人”

村里的志愿者帮老人们采购生活物资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如果你来到王家街道玉峰山村,询问辖区的群众,用一个词来形容街道氛围,相信大多数人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温暖”。

针对农转城居民,该街道提供“娘家缘”品牌服务,针对心理失常村民,街道开展“舒心服务”,针对辖区留守老人,街道提供“关照服务”……正是这种定制的关爱服务,让这些特殊的人群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打造“娘家缘”品牌

让农转城居民近乡情不忘乡愁

如何让已经离开的村民重新回到村里,重拾家的感觉?

王家街道面对这道考题,创新地提出了“娘家缘”品牌服务,希望以此让农转城人员感受到娘家的温馨、娘家的关切、娘家的希望,做到联系不断、交流不断、关切不断、亲情不断,使“不忘乡愁、甘愿奉献”的理念不断升华和付诸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玉峰山村因为开发,农转城人员已达2000余人,这部分人员目前都在原籍玉峰山村以外的其他地方居住、工作和生活。为了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情感联络与交流,激发他们回报家乡的激情,争取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欢迎他们参与家乡社会治理服务,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力量,该街道为这部分人群量身定制了“娘家缘”品牌服务。

“娘家缘”由农转城人员中的原社长、网格员、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知名人士和愿意参与的积极分子组成,规模控制在200人以内,并建立健全定期例会制度和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娘家缘”桥梁和纽带作用。该品牌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和风细雨”近乡情,组建“娘家缘”亲情会,让亲情、友情、乡情不断;以“春风化雨”化矛盾,组建“娘家缘”和顺会,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以“征风召雨”促发展,组建“娘家缘”互进会,推动“娘家”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娘家缘’随时欢迎回娘家坐一坐、喝喝茶、叙叙旧、聊聊天、交交心、谈谈事。”该街道政法书记李天智表示。

提供“舒心服务”

为群众驱散“心灵感冒”

“有什么你可以向我们倾诉,不要一个人憋在心理。”近日,王家街道玉峰山村志愿者前往该村一村民家中,为该村民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该村民坦言,自己心理舒服了很多,不像之前那么难过了。

如果你的心灵得了一场“感冒”怎么办?

在玉峰山村,该村的村民大部分会直接给村委会打电话寻求帮助。

原来,王家街道针对辖区因婚姻、家庭、求职、升学、工作、生活、矛盾纠纷、利益诉求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失常人员进行全面的排查梳理并建立台账,在村委会设“舒心服务”工作室为其提供“舒心服务”。

针对不同人员的不同情况,村干部或志愿者采取接待服务、入户服务、网络服务等形式对其心理障碍进行危机干预,恢复心理正常,避免不良言行,杜绝个人极端事件;必要时,该村还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聘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开展“舒心服务”。

正是这种春风化雨似的服务,让一颗颗原本冰冷的心恢复了温度,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

实施“关照服务”

无偿上门服务居民

“我们现在这里可以哦,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我看啊,和城里的没啥差别,在这里养老,我觉得很满足。”说话的是玉峰山村留守老人王国华。王国华的子女都外出务工,只有他一个人在这里。子女也曾建议他搬去一起住,可王国华觉得还是住在老家更方便,就谢绝了子女的邀请。

原本王国华养老问题一直都是子女们担心的事情,但是,随着该村“关照服务”推行,子女们终于放心让老人在村里安度晚年。

针对辖区的留守老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五保老人等,村里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并建立人员台账和问题台账,分类实施“关照服务”。

为此,王家街道在玉峰山村委会建立“养老服务站”,为留守老人、残疾老人、五保老人等提供文化娱乐、健康锻炼、康复锻炼、日间休息、日间照料、心理咨询、健康套餐等“关照服务”;组建“关照服务”志愿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残疾老人、五保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上门无偿服务。同时,发挥网格员“发现问题”的一线作用,随时动态掌握其生产、生活、健康及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坚决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