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县早期共产党人——陈晓寅

开栏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中,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在渝北(原江北县)这片沃土上用青春与生命,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他们中,有参加南昌起义的战士,有为解放事业捐躯的英烈,有为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家产的英雄母亲,有为解放事业默默工作的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他们虽身处不同环境,但都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选择了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自今日起,本报特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春秋》栏目,刊发渝北区(原江北县)革命志士的奋斗故事,让大家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荣事迹的过程中学党史,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爱党爱国、奋斗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为渝北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陈晓寅

(1896年—1956年)

江北县早期共产党人,为江北县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党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国共合作大形势下,陈晓寅经党组织同意加入国民党左派,积极发展国民党左派党员,宣传国共合作,建立国民党江北县党部,开创了江北县国共合作新局面。

陈晓寅,1896年出生在四川省江北县三圣乡(今属重庆市北碚区)德龙村陈家嘴,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偏岩乡响水寺小学和重庆联中读书。后考入川东师范学校。

陈晓寅在校期间,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成为一名初步具有科学、民主思想的新式知识青年。

1922年,陈晓寅从川东师范学校毕业回到江北县,先后在治平小学和治平中学任国文教员。在校任教期间,江北县迎来了马列主义的热潮,他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1923年1月,革命先驱、著名的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带领旅行读书团,从泸州的川南师范学校来到江北县刘家台,常到治平中学活动,组织读书会,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同年6月,党的著名早期活动家萧楚女来重庆担任《新蜀报》主笔,也常到江北县城活动。在恽代英、萧楚女两位革命前辈的直接教育下,原受“安那其”主义影响、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陈晓寅,在政治上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浸润和陶染,逐渐笃信马列主义。后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陈晓寅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陈晓寅入团入党后,与喻凌翔一道,在江北县城乡及各中小学更加积极地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建团、建党工作。陈晓寅在学校大胆实施教学改革,推行新型的“道尔顿学制”;组织读书会,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多次邀请萧楚女来校宣传、讲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耐心细致地对学生宣扬五四运动以来的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以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向往光明,崇尚革命;常在课余和假期组织学生到牛角沱、刘家台等地的工厂参观考察,结合工人的繁重劳动和贫困生活的实情,帮助学生领悟消灭剥削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的各种群众性运动,如声援“德阳丸”案、“五卅”惨案等反帝爱国斗争。通过喻凌翔、陈晓寅的宣传、教育、影响,治平中学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要求进步的人日益增多,于是,喻凌翔、陈晓寅二人即着手发展党、团员,开展建团、建党工作。到1924年底,经喻凌翔、陈晓寅二人介绍,治平中学学生李仙舟、袁兴信等人先后入团,并于1925年1月建立了江北县第一个马列主义组织——治平中学共青团支部,喻凌翔任支部长(后称团支部书记)。到1925年底,喻凌翔、陈晓寅又先后介绍何祝嵩、龙子仁等人入团,介绍袁兴信等人入党。

在此期间,陈晓寅还抽空回家,到静观场、三圣乡等地的学校、农村,走亲访友,与青年教师和贫苦农民亲密接触,借以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分析封建地主征收高租剥削农民的不合理性,鼓动农民组织起来反抗,与封建地主和反动军阀作斗争,争取实现“耕者有其田”,过上幸福生活。陈晓寅在家乡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为1928年初中共江北县委(任白戈任书记)领导下的三圣乡农民支部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5年,陈晓寅入党后不久,根据当时国共合作的大形势,经党组织同意,又加入了国民党左派,并受共产党派遣,先后到重庆市区的中法大学四川分部和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工作。同年8月,陈晓寅还与奉吴玉章派遣、回江北县负责筹建国民党江北县党部工作的喻凌翔等人一起,积极发展国民党左派党员,推动江北县的国共合作局面向前发展。他和喻凌翔先后介绍何祝嵩、龙子仁、陶俊生、曹晋能等人加入国民党左派,并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共合作政策、反帝反封建思想。在此基础上,不久即建立了国民党左派江北县党部,有力地推动了江北县国共合作的进程。

1925年底,陈晓寅因工作需要,被党组织调派到綦江县,与该县的同志一起建立发展党团组织。1926年5月至1926年秋,陈晓寅任中共綦江特支宣传委员,同年冬调离綦江,回到江北县。

1927年初,陈晓寅受聘江北县中学,担任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在校期间,陈晓寅着意培养进步学生,发展共青团员,先后介绍戴儒焕、邓明稀、肖国治等人入团,为同年8月建立江北中学团支部,以及为江北中学学生开展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打下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革命处于低潮,陈晓寅被迫回到三圣乡老家隐匿。期间,陈晓寅曾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将共产党员危直士(危石顽)夫妇及其他七八个革命者隐藏在家,直到他们安全转移。1927年9月,原江北中学学生袁兴信、罗正立二人受组织派遣,到江北县静观场开展农民运动,因人地生疏,也是先到陈晓寅家暂住,站稳脚跟后才离去。

1927年下半年,因江北县革命形势险恶,陈晓寅又转移到江津县(今江津区)中山中学任教,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时喻凌翔也转移到该校。不久,学生王利初的一篇经陈晓寅修改补充、具有革命思想的作文被人发现,引起当地军阀注意,遂派兵搜查学校,并逮捕了喻凌翔等进步师生,陈晓寅又只得被迫撤离。

1928年下半年,陈晓寅在重庆市区的临江门小学教书。这时,设在重庆的中共四川省委遭到破坏,省委书记傅烈等壮烈牺牲,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时任中共邻水县委书记的危直士奉命从邻水撤至重庆。在无法与组织接头、随时都有暴露危险的紧急情势下,危直士到临江门小学找到了陈晓寅,在陈晓寅的掩护和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辗转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而避免了损失。

事后不久,陈晓寅在重庆被捕。拘押了一段时间后,幸得狱中一位炊事员救助,趁看守疏忽之机,陈晓寅装扮成炊事员成功脱身。此后,陈晓寅便失掉了组织关系,再未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失掉关系后,陈晓寅一直在重庆及江北县等地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其信仰、信念及思想观念仍未改变,在政治思想上从未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他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支持党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与民族存亡之际,他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身体力行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殖民主义之类的小册子,倡导学习五四运动以来充满战斗精神的革命文学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陈晓寅一直在治平中学复兴分校任教。由于他思想先进,教育方法得当,能够因人施教,加上性格淳朴敦厚,平易近人,受到学生、家长和群众的尊重和拥戴,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先进、追求革命的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江北县地下党组织的骨干。后因他长期患白内障未能有效医治,导致双目失明而被迫居家赋闲养病,从而离开了他辛勤耕耘30多年的讲台。

1949年秋,中共复兴特支书记王远谟因传递党内文件不慎暴露,组织上通知他立即隐蔽,待命转移。王远谟是陈晓寅的学生,他了解陈晓寅的经历、相信他的政治立场和为人,于是来到远离复兴的陈晓寅家里隐匿。陈晓寅毅然将王远谟隐护起来,直至其撤退到川西。

重庆解放后,陈晓寅虽然双目失明,行走不便,但仍力所能及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50年夏建立农会时,村上的农民一致公推他为第一任农会主任。陈晓寅欣然应允,常把农会的骨干找到家里来开会议事,切磋研究,实行“坐地指挥”,使村农会的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1956年,陈晓寅因病去世。

(渝北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