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家乡发展的拓荒牛——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志

在大盛镇,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80后村干部,提起他,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书记我们选对了!”他,就是大盛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从24岁到34岁,他从一个在外打拼的“小老板”,转身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建成重庆市第一个丘陵山区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把一个“空心村”变成了果实累累的“美丽村”。

2021年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黄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说:“为自己有幸能够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更要在接下来乡村振兴的路上接续奋斗,不断创新,为家乡的建设发展甘做一名拓荒牛。”

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大盛镇青龙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志

②黄志在院坝会上与村民们沟通交流

③黄志向果农了解果树生长情况

④宜机化整治后,一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地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在青龙村徐徐展开

⑤青龙村太和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依山傍水风光建成


知难而上:

跳出“农门” 再入“农门”

作为渝北农业大镇的大盛镇,曾主要以传统农耕业为主,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致贫因素复杂等原因,脱贫攻坚难度很大。黄志的家乡大盛镇青龙村更属于典型的“空壳村”,人心不齐、思想落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原本富有生机活力的村庄逐渐走向衰败没落。

过去,黄志在外面做建材生意,一年有20余万元的收入,算是一个“小老板”。2010年,24岁的他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他说原因很简单:“我是农民的儿子,这里是我的根。”

回到家乡后,黄志被聘为青龙村综治干部。当时,亲朋好友都劝他早点回城,不要去当这个村干部,每月工资少不说,关键是村里矛盾纠纷多,工作不好做,容易得罪人,费力不讨好。父母更是不理解,认为跳出农门的儿子是开了倒车,当面质问他:“你又回到农村来,是不是在城里面混不走了?”

面对家人的不解、亲朋的劝阻,黄志反而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连家乡人自己都没有发展的信心,家乡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这个硬汉凭着一股“犟劲”,硬是留了下来。

黄志常常在群众中听到这样一句抱怨:“脸蛋都没洗干净,去屁股上擦粉。”意思是,青龙村虽然是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场镇仅两公里,但修路、建桥、发展产业的好事从没落到青龙村,反而“照顾”了更加偏远的村。

他开始深入研究为什么发展的好事都绕着青龙村走的具体原因。

青龙村附近有河,很早之前就修建了一座水电站,全村500多户村民的用电全靠它。但后来因为电价问题,村民长达13年未缴电费,以致农村电网改造无法实施,电线像“蜘蛛网”一般乱搭私接,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村民把用电的怨气撒在了镇村干部身上——大会吵、小会闹,进院吼、入户跳,镇里提起青龙村就头疼,以致遇到建设项目、发展资金这样的好事都绕开了青龙村。

“再这样下去,青龙村怎么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怎么能实现乡村振兴?”面对青龙村这样一副“烂摊子”,黄志并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要留下来让家乡改头换面的决心。特别是后来经过组织考察,黄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基层干部对家乡发展的那份担当。

“一人富了不算富,党员干部有职责让乡亲们都能脱贫致富奔小康。”黄志曾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上写下这样的入党誓言。


凝心聚力:

真情换民心 算好发展账

2016年,黄志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人心齐,泰山移。黄志深刻认识到,电的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怨声载道,别说移泰山,青龙村脱贫致富都难。

于是,黄志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在了用电的问题上。

他首先从严要求自己,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村党员冲锋在前。

黄志带着全村党员开院坝会,收集群众意见,对意见较大的村民进行分头入户走访。此外,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有意见的村民到统景镇印盒村、古路镇乌牛村等地参观学习。

那次参观回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场景,黄志至今历历在目。“这几年,渝北发展了,其他乡镇的李子都卖到国外了,游客都进村了,可我们呢?13年了,还在为几角钱的电费耗着!10年了,2.9公里的村级公路都没能硬化!”“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群众基础,办不好事情,失去了信任!如果再继续耗下去,党员干部有责任,带头扯皮的村民也有责任!”“不要算电费的小钱,要算发展的大账!现在好机会来了,统景镇到大盛镇的新公路要经过青龙村、渝北区粮油储备库要在青龙村选址……”

黄志趁热打铁,把一大堆好事又摆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眼前。一时间,会场沸腾了。这一次,会场不再是乌烟瘴气的吵吵闹闹,而是充满了渴望致富奔小康澎湃的激情,村民们纷纷表示不能让发展的好机会再从眼皮子底下溜走。

“青龙村要发展,要脱贫致富,大家干不干?”“干!”

当听到大家异口同声说出“干”字的那一刻,黄志热泪盈眶!要知道,他从第一次召开院坝会到听到这一声“干”,已经整整等了两年!

青龙村村干部的干劲足了,村民的思想“通”了。村电网改造耗时仅一个月就顺利完成。青龙村的灯亮了,群众的心更亮堂了,发展的动力强劲了。

黄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面”上抓道路、水池、电力、网络、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的实施,“点”上推进危房改造、就业帮扶、医疗扶持入户,持续改善着青龙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惠及了全体村民,更凝聚起了民心。

找准路子:

激活“沉睡”资源 瞄准致富产业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不稳固的,靠输血不造血的脱贫是没有基础的。”这是几年来黄志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实践总结。在黄志的心里,一直蕴藏着发展产业的大计。

2017年,渝北准备在统大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建设现代化果园。大盛镇领导找到黄志,希望动员全村流转300亩土地参加柑橘产业带建设,实行土地宜机化整治。

“两三百亩没意思!”黄志的回答让镇领导吃了一惊。

黄志如今说这话是有底气的。统大路全面建成通车,现代化果园项目送到眼前,青龙村干部村民一条心要致富奔小康,此时的青龙村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黄志明白,这一次是彻底摆脱受制于地形、看天吃饭的转折点,是全村脱贫致富的重大契机。

“过去,全村500多户居民,面对闲散零星的土地,凭着兴致想种啥就种点啥,拿到手上的钱,年人均不到2000元。”黄志知道,传统农耕无法在市场上获得很好的利润。“抗风险的能力弱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也就没了。”

发展柑橘特色产业是好事,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更是锦上添花的好事。

“土地宜机化整治就是要让闲置地连成片,村民们买不买帐?是否心甘情愿?”黄志带领班子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逐户征求意见。

“我们几代人种植过柑橘,没见发家致富哟。”“土地整治了,机器进场工作,怕是比人工作效率高得多哟。”对土地宜机化整治到底行不行得通,村民们各执一词。黄志明白,光靠嘴是说服不了群众的,要让群众信服,最要紧的是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黄志自掏腰包,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前往周边乡镇、潼南、贵州省赤水市等地参观学习,并买回100斤柑橘,进院入户送给村民品赏,同时推荐种植技术经验。最后征得村民一致同意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参与柑橘园建设。

大盛镇建设柑橘产业带是当时全区的一件大事,黄志跟着区农业部门四处学习,不断学习果树从栽种到挂果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并不断反思和总结青龙村作为试验示范基地的工作细节。

2018年2月6日,青龙村首期40亩地块完成宜机化改造。整个过程中,黄志跟着各相关责任人和专家组一起,连续几个月加班开会定方向,做方案。

加班加点终于换来了成果。“集中扶持、连片整治、定点指导”的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市农业部门的专家制定详细方案,青龙村土地宜机化整治方案最终敲定。

黄志的记事本上记录得很清楚:2月6日,宜机化改造完成并正式种苗;3月20日,完成宜机化改造500亩,柑橘种植200亩;5月底前完成柑橘种植500亩,10月底前建成1200亩现化水果产业示范基地

……

“宜机化整治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黄志说,实施宜机化整治,要求旱期也能高效灌溉,洪涝能及时排洪,高效的机械能进入农田作业,农田配套建设要求物资运送及时有效。这要在以前,受制于地形、看天吃饭的青龙村,是万万不敢想的。


描绘蓝图:

扑下身子示范 拓宽发展思路

宜机化整治之后的青龙村变了模样,一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地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徐徐展开:原本的小田变成大田、梯台变成缓坡,以前农机根本不能到达的土地上,留下各种农机的“身影”;郁郁葱葱的柑橘树长势格外喜人。

提起这个现代化的水果基地,65岁的村民黄福全很是感慨:“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用惯了锄头,现在用上‘洋机器’还有些不习惯。”他笑着说,“机器比人能干。以前种柑橘,整地、挖洞、栽种、施肥……人天天困在地里。现在省时省力,以前20个人干的事,现在两个人就能干下来。”

随着柑橘树陆续种下,黄志自知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全力以赴,不留退路。”他扑下身子带头示范,顶着七月毒辣的太阳,指导村民使用智能水肥滴灌系统,对需要浇水和施肥的果树进行遥控指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树苗长大。他的胳膊和脖子上晒掉了好几层皮。妻子心疼地劝他不必凡事亲力亲为,他却说:“这个领头雁不是那么好当的!”

随着青龙村发生巨大变化,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陆续选择返乡务工,在柑橘林发展中产生了一批技术能手,渐渐成为村里的“顶梁柱”。为此,黄志组织成立了以专业农机操作、除草施肥和果树管理等为主的农机专业化队伍。凭借过硬的本领,农机服务队不仅满足了本村的需要,还频频接到镇内外的“订单”,增加了不少劳务收入。

“土地越种越智慧。”在建设现代果园基地的同时,黄志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开阔:打造电商平台、成立包装服务公司、建设育苗基地。黄志带领村班子,不断描绘新蓝图,高起点谋划围绕果园打造乡村农旅融合全产业链。


奋进新时代:

以“三牛”精神砥砺奋斗新征程

随着我区拉开了以“三社”融合发展为抓手的农村“三变”改革序幕,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于2020年正式挂牌。黄志出任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可以把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这一次,黄志率领村民以股份合作为核心,整合各种涉农资金,集中到统一的产业平台上,通过资金股份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2021年2月9日,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当天,村里张灯结彩、喜庆热闹,村民“股东”依次上台领取分红,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柑橘尚未产生收益的情况下,合作社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劳务服务以及对外租赁农机具,共获得187万元收益。按照有关章程,合作社拿出101.2万元分享给517户“股东”,平均每户可分红近2000元。

这一天,脱贫户梅龙全在分红大会现场喜笑颜开。70岁的梅龙全和老伴两人有2.11亩土地,以前就种点玉米、麦子。随着老两口年纪增大,体力不支,土地就慢慢撂荒了。合作社成立时,他自愿以2.11亩土地和5000元积蓄入了股。这次,他领到了1688元分红。

看着村民们拿到分红的高兴劲,黄志也露出了笑容。作为青龙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他深知其中的不易,更感谢村干部、村民们多年来的理解、包容和支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有当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出‘金窝窝’,才算没有辜负了乡亲们的一片厚望。”

就在村民数着分红的“股金”、畅谈未来新生活的时候,青龙村又迎来另一件大喜事——柑橘成熟了。这也是青龙村柑橘树首次喜获丰收。

2月26日下午,青龙村柑橘直播专场活动火热开启。黄志走进直播间,现场为家乡柑橘代言。

“我们所生产的柑橘全部达到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欢迎广大市民走进青龙村,现场体验采摘的乐趣。”直播中,黄志诚挚地推介着村里的“金果果”。

“黄澄澄的果子好惹人爱。”“隔着屏幕都闻到柑橘的清香。”“我要十斤……”当天,青龙村的柑橘受到网民的热捧,1000斤柑橘被网购一空。

直播间热情洋溢的留言是对黄志在家乡带领全村村民奋力打拼、团结奋斗多年最好的认可。年前股民“分红”,年后柑橘出售,新年伊始,青龙村喜事连连,赢得产业发展的好彩头。

“青龙村种植了1800亩中晚熟柑橘,同时套种林下作物,预计明年进入丰产期。”黄志算了一笔账:进入丰产期后,全村将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元以上。“到那时,更多游客可以进村享受田园采摘,就地休闲娱乐,体验浓郁的‘乡愁文化’。”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不等于我们的工作结束了。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三牛’精神砥砺奋斗之志,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奋勇前进。”黄志说。


本版文图由本报 记 者 周新宇 任天驹采写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