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铸就乡村美
——统景镇江口村积极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小记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江口村随处可见渔村文化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


阳春三月,走进统景镇江口村,这里的风景令人心醉:完成宜机化整治的条田里,柑橘苗阡陌成行、郁郁葱葱,满眼的翠绿彰显出的是勃勃生机;黑化过的沥青路沿着河边山坡起伏,绵延伸向远方;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后,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石墙裙、木门窗的巴渝建筑风格农房,搭配特意设计过的渔村图画,整个村子洋溢着浓郁的乡愁……

这一切都得益于“双十万工程”,随之改变的,不仅是江口村的村容村貌,更有乡村文化、乡风文明的兴起。

文化载体多,产业带动文化兴起

乡村振兴,蕴含着文化的振兴。基于这样的认识,自从实施“双十万工程”以来,统景镇就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下足功夫,以统景创建全国文明镇为契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大力推动文明村建设。

在江口村新建的渔村广场旁有两间小屋,从外观上看与其他农房无异,但走进去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里正是江口村去年重点打造的文化项目——“乡情屋”农耕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各色农耕工具、捕鱼工具一应俱全,凸显出这里浓厚的乡村特色。旁边的展板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江口村的发展史、捕鱼文化的变迁,让人们对“江口渔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施‘双十万工程’之初,我们就提出打造‘江口渔村’,这是基于江口村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依托这里独特的‘渔村’文化,让江口村的产业载体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趋浓厚。”统景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从“双十万工程”实施以来,江口村就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建设200亩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基地、古法酱油酿制坊等重点项目,同时建设“乡情屋”农耕文化博物馆,配备农家书屋,开展最美庭院和星级文明户评选,走上了依托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建设,依托文化建设助力产业发展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成效明显。

文化活动丰,不断满足精神需求

产业发展了,村民的荷包鼓了,对精神文化生活就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江口村也不遗余力。

去年9月29日早上,江口村村民卢王伦收拾完毕后就出了门,赶到村口的“民情茶室”旁,准备参加镇上在这里举行的“我们的节日·中秋——统景镇庆中秋迎国庆乡村卡拉OK大赛”。“现在,我们村里的文化活动可丰富了,听说今天不仅要搞卡拉OK大赛,还要现场打糍粑,毕竟要过节了,应个景噻。”卢王伦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为了给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江口村在统景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卡拉OK展演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此外,还定期播放“坝坝电影”,组织周边村民成立文艺队跳“坝坝舞”、唱“坝坝歌”,不遗余力地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乡风文明盛,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除了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江口村还以每月开展“爱心进农家”“我们一起奔小康”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推动乡村志愿服务常态化,成功创建为“全国志愿之城”区级示范点。更围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开展“文明生活进农村”“文明礼仪我带头”等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旧房子,也不太讲究,有的垃圾顺手就丢了。现在政策好,去年春节前,借助人居环境整治契机,我完成了自家农房的整治,进出都是沥青路,院子里还栽满了花,这么好的环境,垃圾再乱丢,我自己都觉得可惜。”说这话的是江口村村民卢维全。他的新居就是典型的巴渝风貌建筑,坡屋顶、小青瓦、白瓦头、白粉墙、石墙裙、木门窗,除了外在更加美丽,内部也实现了“八改六化”。

硬件设施的改善也让村民们的文明意识不断提升,现在,卢维全还自愿加入了村里的志愿者队伍,劝告乡邻讲文明、护环境,以实际行动做“乡风文明”的践行者。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