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隐匿的角落
——记渝北首个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春心家园

本报记者 杨 青

患者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专注而耐心地搭建积木

精神障碍患者在春心家园接受定期康复治疗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开得灿烂”的折纸玫瑰、积木搭建的三层楼房、颜色鲜艳的卡通画作……日前,记者在双龙湖街道春心家园看到,展台上摆满了各色精美的手工制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手工制品均出自在此接受康复治疗的精神障碍人士之手。

去年9月开始,重庆市陆续在主城九区范围内,以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设立多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点,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筛查诊断、康复治疗、知识普及、转介、构建支持网络体系、复制试点经验等关爱服务活动。双龙湖街道的春心家园成为渝北首个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试点单位,为辖区3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半年过去了,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中心过得怎么样?记者来到春心家园康复中心,一探究竟。

在家门口可享受免费康复服务

走进春心家园,记者看到家园二楼和九楼单独为精神障碍患者设有门诊诊室、心理辅导室、康复训练室、培训活动室、社工室等功能区,还配备了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定期联系的精防医护人员。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象,一般指处于非急性住院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春心家园负责人李伟说,“在春心家园,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可免费获得心理辅导、药物自我管理和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劳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服务,同时家园还提供上门服务,帮助那些虽然有康复需求但不符合入园条件或者不愿意入园的精神障碍患者。”

记者看到诊室的档案柜子里,摆满了患者的档案,翻开档案记录,患者的患病情况、康复治疗时间、治疗过程、治疗项目、治疗目标等一一记录在案。李伟介绍,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康复团队依据学员的康复需求和训练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以全面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

有了安心的“家”和新“工作”

在九楼的活动培训室,十多名患者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专注而耐心地搭建积木。“要不是春心家园的医护人员坚持劝我走出家门,我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家里了。”记者第一次见到李娟(化名)时,她正在训练室组织“同伴”戴好口罩、教他们用积木块搭建房子,耐心又细致。见到记者来了,她先开口与记者寒暄了起来,一边手脚麻利地收拾积木,一边向记者介绍积木搭建的方法。

如果李娟不说,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她是一名有20多年历史的精神分裂患者,也想象不出来她曾经抑郁得整夜睡不着觉、脑子里常出现各种幻觉,终年闭门不出。现在的她不仅病情稳定,还被聘请为春心家园的工作人员,成了其他患有精神障碍“同伴”的“辅导员”,组织活动、做各式手工等样样在行,在家也能带孩子、做家务。

“对于提供服务的李娟来说,不仅仅可以提升她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她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提升情感和语言表达,改善社会功能,也有助于病情的持续恢复。‘助人自助’暗含的两层意思就是如此,帮助其他患者康复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康复和成长。”李伟说。

春心家园成了照亮李娟生命中“隐秘角落”的光束。如今,像李娟一样,社区已有6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在春心家园接受定期康复治疗。记者了解到,春心家园每周给患者安排三次康复治疗课程,涉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个人职业能力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中医康复理疗等多方面,恢复得较好的患者,家园还聘任他们当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康复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笔稳定收入。可以说,在这里,他们有了新“家”、也有了新“工作”。

李伟表示,下一步,通过此项工作的试点,春心家园将进一步加大社区精神障碍患者摸排力度,争取让该辖区339名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接受社区康复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致残率等。

用放大镜发现优点、鼓励进步

打蛋、调制蛋液、加面粉、煎饼……在康复治疗师刘亚玲的指导下,精神障碍患者王芮(化名)有条不紊地在培训室小厨房忙活着,不一会儿,一个香喷喷的鸡蛋饼就完成了。“你真棒,煎的鸡蛋饼可真香啊,快尝尝。”刘亚玲对王芮完成鸡蛋饼十分赞许。李芮一边吃着鸡蛋饼,一边向刘亚玲央求到:“下次我还想吃饺子,你带我包饺子好不好。”“好好好!”刘亚玲连声答应。

活泼的王芮刚来时可不是这样。当时的他不说话,爱发脾气,也不参与任何活动,行为木讷,刘亚玲一步一步开导他,跟他玩游戏、教他做手工,虽然他笨手笨脚,但刘亚玲从来没有指责过他,甚至连一句重话也没有。慢慢地,他精神状态日渐好转,目前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此,王芮的母亲刘慧芳十分欣慰:“我儿子几岁就患有癫痫,没有自理能力,长期把自己关在家,是这里的康复老师每周的耐心教导,让他走出了封闭的世界,也让我们这些精神障碍家庭看到了希望。”

在春心家园,温柔有耐心的康复治疗师成为精神障碍患者最信任的人。“现在在这里固定治疗的患者里,最小的20来岁,最大的60多岁,每个人在来这里之前,我们都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病情、家庭、爱好,然后再花时间对他们进行追踪和动员,说服他们接受治疗。”刘亚玲说,精神障碍患者才来到春心家园时,其实她们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一大堆问题随之而来。

在这个“家园”里,精神障碍患者们耍脾气、不说话、哭闹是常有的事,有人甚至连最简单的生活技能也无法自理。刘亚玲就和其他康复治疗师一起教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以及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等。她总是善于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在这里,她既是老师,也是调解员、辅导员。“同这些患者打交道,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爱心,其次是有耐心。”刘亚玲说,为了培养患者的社交能力,她也会带着他们走出“家”门,坐公交、逛超市、去公园,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半年来,很多患者不仅掌握了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还变得开朗、活泼、有礼貌。如今,很多患者遇到问题会给她打电话,会礼貌地跟她说谢谢,会在家人面前夸奖她,她开展的活动一次不落地参加……这些让她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他们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了。”刘亚玲说。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