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 以文化人 以文兴业
渝北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春到山乡,花满园。该景点位于大盛镇天险洞村廖家湾,近年来当地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已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通讯员 付红 摄

开栏语>>>

乡村文化振兴要延续好乡村文化血脉,做到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乡村文化血脉得以延续的过程,是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农村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和发展,让农村美得更有特色。近年来,渝北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很多乡村成了游客的“诗和远方”。为了带领读者领略渝北的美丽乡村,本报开设“走村看文化振兴”栏目,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渝北乡村文化振兴,为你展示渝北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的靓丽风景和文化内涵。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仿古建筑古色古香,陈列室、展览室、阅读中心一应俱全,场外篮球场、健身设施应有尽有,很难想象这是渝北兴隆镇牛皇村的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而不远处的礼朝屋基,一座座老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扑面而来。

兴隆镇牛皇村只是渝北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北在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经济等方面以文铸魂,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以文化人,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以文兴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经济,奏响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交响乐章。

以文铸魂

新建7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去年,渝北新建统景江口村、兴隆牛皇村、大盛青龙村、顺龙村(灵芝庄园)和天险洞村(廖家湾)以及古路草坪村、洛碛大天池村7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其他12个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中。建成乡情陈列馆5个,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活动5个,助力“古洛环线”“茨兴线”“玉矿线”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和推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避免千“村”一律,挖掘传承创新每个乡村的优秀乡土文化,可以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魂。一村一品,一村一文化,一村一幅画,在渝北新建的7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中得到充分彰显。既有以慈孝文化闻名的草坪村,也有以渔文化著称的江口村;既有保持川东民居历史风貌的廖家湾,也有深厚历史典故的牛皇村。

统景镇江口村以渔文化和川东民居为特色。这里是传统捕鱼村落,农户房屋风格以川东民居为主,房屋主体风貌采用小青瓦,白瓦头,墙面真石白漆,石墙裙,门窗木线条,仿青石路面、晒坝,塆中布局休闲广场,整体风格素静、高雅,院落干净舒适,休闲宜居。目前,江口渔村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这里有漂亮的农家小院以及再现渔民生活方式的博物馆,供游客体验,渔民生活的趣味设备正在完善。

廖家湾因清朝时廖氏定居而得名,以传统民居风貌和历史底蕴为亮点。廖家院落分上湾、中湾、下湾、铁炉湾、隔壁湾,湾湾相连,错落有致。湾后有青龙寨、岩洞坡作靠山;南边有神仙寨护湾、顺挂寺保平安;东边有梁子坪作屏障,有红籽坡悦人眼目,有天险溶洞供人们避暑纳凉;侧边山中有老二洞让人们谈古论今,原始樱花林使往来游客乐不思返。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改造理念,在结合村落的原有脉络,加以川东民居风格的修缮加固和传统元素的点缀装饰,巧妙地保留村落的原始风貌。村内古朴典雅,意趣横生,川东民居风格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盛放的格桑花,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俨然一幅美丽的画里乡村,同时也展现了廖家湾悠久的历史。

以文化人

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旅大餐”

想练舞有活动场地,想看书有农村书屋,想看表演每个节日都有,这样的生活已经走入了很多渝北村民的现实生活中。

去年,渝北组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艺术、图书管理服务、非遗传承及文旅产品推介4个专题培训18场次,开展“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5个门类乡村文化艺术专题培训30场次。

渝北积极唱响主旋律,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2020年,渝北实施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民生实事750场,完成率104.6%。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德善暖渝北·筑梦新时代”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演出共36场,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随着洛碛24小时图书馆等建成投用,目前,渝北已建成9个24小时免费开放图书馆,这一系列的图书馆已经成为渝北的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不仅如此,渝北还先后建成有声图书馆23个、便民阅读点100个,并在全区建起45个文图分馆。同时,对18个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打造2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6个文化驿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为推进书香渝北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一个个图书馆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村民身边。“十三五”期间,渝北在强化基层文化供给上全面发力,年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280余次、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800余场、戏曲进校园100余场、全民阅读700余场,服务群众30万余人次,将一滴滴文化活水引入群众心田。

以文兴业

乡村旅游经济与文化振兴良性循环

以文兴业,是厚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底蕴。

去年11月28日,渝北区乡村旅游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一大波渝北特色旅游资源吸引着现场观众驻足聆听。此次推介会重点展示了“古洛环线”、“茨兴线”、“玉矿线”等旅游资源,以及灵芝、万康柑橘、渝兴梅草莓、佳仙调味品等渝北特色农产品及文创产品。

近年来,渝北依托临空都市的禀赋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旅产业,把旅游要素聚集起来,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服务体验,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

渝北创新推出的嘉悦线、古洛线、玉矿线、茨兴线、统龙线等一批精品线路不断释放磁吸效应,吸引108个旅游团队、上万名游客来渝北体验观光,成为后疫情时代乡村游、周边游的典范。

渝北近郊采摘、休闲度假、康养避暑、巴渝乡愁等一批文旅新业态日渐红火。印盒李花、放牛坪梨花生态旅游区、“巴渝乡愁”博物馆、天险洞樱花小镇、红枫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成为市民近郊旅游首选地,周家山大桥、矿山公园、廖家院子、礼朝屋基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并成功创建印盒歪嘴李、放牛坪梨、金凤桃子、乌牛仙桃李、青龙柑橘等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还有有友食品、阿兴记、维近农业等多家涉农企业挂牌上市……产业兴,文化兴,一幅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在渝北大地徐徐展开。

渝北不断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让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运用现代工艺、找准市场脉络、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做大品牌。龙兴豆干、土沱麻饼等非遗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本报通讯员 余文吕)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