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兰:医院“蜕变”的亲历者

本报记者 杨 青

区人民医院医生范玉兰(右)在例行查房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2020年4月28日,对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范玉兰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她既兴奋又忙碌。因为,该院的新院区于当日正式投入使用,她在先进的腔镜手术间里成功完成了一项复杂的“无气腹经脐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搬新医院后,设备好了,环境更宽敞,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了。”范玉兰说。

从几栋老旧楼房构成的医院,到现代化、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从最初的老旧设备,到拥有256层螺旋CT机、胶囊内镜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十三五”时期,渝北区人民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而对医院的快速发展,医生们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2006年,范玉兰作为渝北区卫生局引进人才进入渝北区人民医院工作,她还清晰地记得,报到那天,沿着双龙湖街道的一条小巷走,发现路边有渝北区人民医院的牌子,沿着五六级台阶下去,几栋4层楼的老旧综合楼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我即将上班的地方啊!”对于医院的整体环境,范玉兰略微有些失望。虽然条件不算“高大上”,但是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个个干劲十足,专业认真,这也让她深受感染,在医院逐渐安定下来。

范玉兰一待就是14年,亲眼见证了渝北区人民医院的巨大变化。“以前我们妇产科病房内设施比较简单,没有独立卫生间和中央空调,只有30个床位,医疗设备虽然都很齐全,但是比较老旧。”范玉兰介绍,搬到新医院以后,病房布置温馨,功能齐全,有85个床位,新增了产后康复、孕妇学校等项目,而且产房设立三个独立分娩室,层流手术间,还配置了进口的数字化高清宫腔镜系统、中央胎心监测系统、婴儿辐射保暖台、多功能电动产床等设备50余台件,条件越来越好,患者就医更放心、安心了,医生士气也越来越高。

“医院每年都有进步,但进步最快的就是这五年。”范玉兰说,“十三五”初期,医院诊疗环境差、人才缺乏、设备老旧,如今科室建设基本完善,先进设备配置齐全,诊疗环境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预定的各项目标。2020年初完成了医院搬迁后,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医院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跟着范玉兰的脚步,记者走进渝北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现代化气息迎面而来,室内暖铜色调让人倍感温馨,多样化智慧设备和便民设施提供着更人性化的服务:“移动医护系统”,医生可随时查阅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记录、病理记录等医疗信息;自助挂号缴费机可将预约精准到30分钟内,实现出院患者实时结算、门诊患者诊间结算;一键式报警系统,可在患者和医护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确保安保人员第一时间到达事发地点进行处置;阅读等待区、哺乳区、睡眠区、护理区、母婴室、婴儿车停放区等便民功能区齐全……

“以前在老医院看病,现在来新医院看病,不管什么病,到了这里就放心。”家住两路街道的患者王阿姨是区人民医院的“忠粉”,她说“新医院启用以后,就诊舒适度大幅度提高,崭新的医疗设备,温馨宽敞的环境,随处有可以休息的椅子,候诊的时候心情也放松一些。”

看到这些变化,范玉兰很是欣慰。这所历经80年发展历程的综合医院,正以医技的高超、就诊的智能、服务的温馨,成为现代化的医院,让患者拥有触手可及的“医疗温度”。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区人民医院与重医大附一院签订医联体协议,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渝北医院,全方位接受重医大附一院的帮扶和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0项,发明专利5项,其中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技术、骨关节置换术、血管通路的建立及微创介入手术等多项技术实现了区内零突破,填补了区域内医疗领域空白;成功创建消化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3个市级特色专科和神经内科、医学检验科、消化内科等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以及1个市级区域医学重点学科、8个区级质控中心、5个区级诊疗中心及1个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基地;

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作为重医附一院医联体单位,常年邀请专家到院技术指导,引进高级人才20余人,目前医院有高级、中级职称450人,先后派出260多名骨干赴美国、德国及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新增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小探头和扇扫)等特色检查项目,率先在区域内独立开展内镜治疗中难度最高的ERCP手术,2018年以来已成功完成手术百余例;成为全国首批无痛分娩试点单位,是全区首家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的医院。

对于医院下一步的发展,范玉兰也有了新的期待。“现在有了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就盼着医院早日向一流三甲医院迈进,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让老百姓更满意。”范玉兰说。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