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不停歇
——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小记

本报记者 杨 青

节假日,本该是放松休息、陪伴家人的时刻,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节假日意味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医院的透析室里,在骨科病房中,在发热门诊内,接诊、查房、手术、护理……他们一直义无反顾坚守岗位,从未缺席,用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医者仁心”。这一次,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在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身上,一起来看看2021年元旦第一天他们都做了什么。

发热门诊医生游文一:

“我们这里是第一关,一定要把好关”

作为发现疫情的前沿“哨点”,发热门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午8点半,在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记者看到几名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发热患者带着口罩在此等候就诊,井然有序。走进诊室内,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由于气流、通风等需要,医生的诊室是没有暖气的。”发热门诊医生游文一笑着说,“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保暖,刚穿上防护服时有点闷热,不久,汗水打湿衣物,防护服里全是水汽,又很冷,真是一会儿过夏天,一会儿过冬天。”

不久后,当天的第一位就诊患者走进了诊室。“你有什么不舒服?”“昨天开始发烧,头疼。”“14天内您去过北京、大连、沈阳、成都的中高风险地区吗?”“没有,一直居住在渝北。”游文一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为患者听诊并测量完体温、血压、指脉氧后,他给病人开出了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血常规检测等化验单据。“除了核酸检测结果,其他几项检查大约1小时左右能出结果,如果没有明显的肺部感染,就可以开点药回家休息了。”游文一叮嘱病人。

“像这样的发热患者,门诊平均一天要接诊20余个。”游文一说,他所在的发热门诊护理团队目前有8人,大多是来自感染科和呼吸科的医护人员,当前接收较多的是有发热或者呼吸道症状、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者机场国际航班的患者。团队医护人员一天上白班,一天上夜班,几乎没有休息日,几个月下来,虽然辛苦,但整个团队对防控的制度和措施都已经很熟悉了。在游文一看来,不管发生什么,整个团队都可以很好地应对。“我们这里是第一关,一定要把好关。”游文一说。

骨科主任陈益果:

“病人有任何问题,都要第一时间出现”

“马上有台手术要做。”上午9点40分,见到记者,骨科主任陈益果简单地说了当天的安排,就立刻前往手术室,换衣、洗手、消毒,做好术前准备。陈益果当天的第一台手术是一个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需要对病人的腿部骨折处进行解剖复位,再进行固定。医护有序配合,1个小时的微创手术非常成功,这是当天手术中较轻松的一台。

从手术室出来,他来到在办公室稍作休息后,又前往病房,对前一天做完手术的病人进行复查。55岁的王中富(化名)躺在病床上,他是物流中心的工作人员,被一辆三轮车轧上摔倒在地,经过手术恢复得还不错。得知记者采访,他反复说:“这个医生一定要好好写,手术做的非常好……”

因为值班假期不能和家人团聚,这对于从医13年的陈益果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一天下来平均要完成3台手术,管理的病人有任何问题都要第一时间出现。”他说,医生的天职如此,患者健康更为重要,他的本职工作能让更多的家庭实现团聚,感到很欣慰。

肾内内分泌科护士杨成银:

“我们的日历上从来没有节假日”

上午11点,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干净整洁的病房内,十几台血液透析机正在轻轻转动,血液从患者动脉抽出,经过透析,再经静脉流回体内。肾内内分泌科护士杨成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测血压、察体征、床边巡视……她和同事负责一区13个病床的病人,每位透析患者的上机治疗时间是4个小时,杨成银需要全程守在透析室,不间断进行床边巡视,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血流量、静脉压的变化,透析液的温度、流量等参数,还要随时进入“应急”状态,处置各种“险情”。就在一个小时前,杨成银巡视到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床边时,发现她脸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低至70/40,杨成银大步跨到患者身边,检查病情,赶紧和值班医生一起对患者进行治疗,回输生理盐水,保持头低足高位……患者情况很快平稳下来。“血透患者由于身体情况不好,透析过程容易出现一些危急情况,如低血压、心脏骤停等,意外发生可能就在几秒钟内。所以我们要像上战场的战士一样,随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杨成银说。

去年春节,杨成银作为渝北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疗成员,在方舱医院工作了近一个月,回到岗位工作已是4月了。不管是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她都一直在岗。“我们的日历上从来没有节假日,只有星期几。”杨成银说,多数患者一周透析三次,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对于透析室的医生护士来说,只记得“今天是星期几。”

匆匆说完几句话,杨成银又奔向了病房,12点正是她每天最忙的时候,上午第一批做完血透的病人开始离开病房,她要为即将上机的下一批病人准备好一切,清洁消毒、连接透析液、冲洗管路……

医学检验科主任罗淼:

“承担着防疫重要的一环,丝毫不能马虎”

在区人民医院核酸检测检验室内,身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的医学检验科主任罗淼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各项操作。由于这里是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整个区域完全密封,记者只能隔着玻璃看到内部工作场景。罗淼用对讲机向记者展示了检验室里的情况:检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扩增产物分析区三个区域。核酸检测样本在进入实验室后,要经过信息录入、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分析等环节,一份报告出炉需要4个小时。

下午2点,结束了5个小时核酸样本检测工作后,罗淼脱下厚重的防护服,走出实验室,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捶了捶酸痛的脖子和后背。稍事休息后,他又将开始5个小时的核酸样本检测。秋冬疫情千变万化牵动人心,最近做核酸检测的市民逐渐增多,区人民医院的接诊量是以前的20倍,罗淼长期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在检测室内工作。他说,他所在的医学检验科有一支30人的检测队伍,实行二班倒,每班由二名医护人员组成,从早上九点走上工作岗位,到晚上8点,除了短暂的吃饭和休息,10小时不停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目前,医院每日核酸检测量达500份。“我们在防疫工作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一环,丝毫不能马虎。”罗淼说。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