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规模速度更要质量效率渝北经济发展“含金量”更高

 OPPO手机生产线 尹宏炜 陈云元 摄

重庆之门、临空都市——

行走于空港新城,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大小公园已融入市民的“生活圈”;夜幕降临,徜徉在新光天地,楼宇、道路的灯光交相辉映,热闹的餐厅、店铺,演绎着重庆特有的“烟火气”。

经济更强了,城市更美了,生活更好了,百姓更乐了……这背后,是5年的发展变化,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淬炼成金”,是“十三五”的奋进与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渝北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渝北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实现从“速”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渝北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渝北带来了战略机遇。”

12月16日召开的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高度评价了我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渝北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从1193亿余元到近2000亿元,渝北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市第一”的桂冠。

根据《2015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3.34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一位。2020年,我区预计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同时,我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率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更足了。

“得益于智能终端行业的快速增长,电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9年首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我区工业第一大产业,改变了过去汽车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区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占比45%,较“十二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1.6:51.0:47.4调整到1.4:33.2:65.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

创新,是“十三五”期间渝北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高频词汇。基于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我区综合科技竞争力、“双创”指数连续15个季度保持全市首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规上数字服务业企业148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128.82亿元;规上数字制造业企业56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508.25亿元;规上数字商贸企业7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2.51亿元;规下数字经济业务收入5.7亿元。

担当新发展使命,推动“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无”到“大”

12月4日,渝北区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东莞)招商推介暨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

活动中,我区成功牵手20个重大招商项目,合同投资金额102亿元,涉及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创新金融等领域,为我区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添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区通过引入OP-PO、传音等手机龙头企业,协同引进产业链企业,渝北成功跻身智能手机生产高地,并协同发展小型穿戴设备、机器人、3D设备等智能终端产业,预计2020年手机产量8320万部,笔记本电脑产量1600万台,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量达到1600万台。

“有望到2025年建成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正是我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十三五”期间,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消费走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航空物流园“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渝北发展动能加速集聚。比如,仙桃国际大数据谷,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和5G等领域,已拥有注册企业830余家,疫情后引进落户长安汽车软件中心等一批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渝北注重“顺势而为”。2020年,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预计实现营收180亿元,其中自主板块预计实现营收37亿元、同比增长30%、较“十二五”末增长122%。未来几年,我区拟集聚10万名软件从业者,蓄力打造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再升科技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151%,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近40%;驰骋汽车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的人力成本节省了近8成,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了30%、产能提高了3倍……

智能化改造,为传统产业带来“质”的飞跃——

2016年-2020年,我区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财政资金,累计扶持技改项目195个,推动传统工业技改升级,为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因子”。

数据显示,5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数字化装备普及”计划,工业机器人使用总数超过500台,建成2个智能工厂和13个数字化车间,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1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27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市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力高质量建设“四区”

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是区委一体贯彻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精准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蕴含着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使命担当。

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区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为我区高质量建设“四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协调发展多点开花——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以“双十万工程”为抓手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建设高效推进;渝北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城市管理满意度居主城前列,“机场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加快融合,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

5年来,开放发展引领潮流——枢纽门户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增城市绿地面积751万平方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5年来,共享发展惠及民生——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新增各类学校82所,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8年,完成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193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6.9万户,建成农转城安置房170万平方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6%。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区将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和问题,持续发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效应,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全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推动渝北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