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撑起“健康伞”——“十三五”期间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杨 青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完善、健康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渝北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多措并举为群众撑起“健康伞”,医疗卫生整体实力跨上新台阶,就医大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就医更加方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医疗机构增至866家

走进新建成的宝圣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大厅内随处有可以休息的椅子,家长带着孩子有序地在窗口接种疫苗。2楼一侧的中医馆里,一些患者正在做针灸理疗,另一侧设置了体检区和健康证办理区。

“以前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800多平方米,每天来就诊的人非常多,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宝圣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落成,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配备功能科室13个,医护人员增至118人,承担着辖区20余万常住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任务,并与重庆市人民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渝北区中医院、渝北区妇幼保健院携手,建立了医疗联合体,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资源下沉到社区,加入了重医儿科联盟,让儿童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重医儿童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有效提高了该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能力,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宝圣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之路,仅仅是渝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渝北区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基层服务阵地建设,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全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

如今,渝北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66所,比2015年底增加了268所。其中,新建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茨竹、古路精神病区,新增住院床位350张;投用悦来老年康养中心,增设康复床位300张;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村卫生室11个;迁建区妇幼保健院,新建区第四人民医院,区二院扩建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投入6.6亿元用于医疗设施设备采购,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完成远程心电、远程会诊、区域影像中心建设,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国家四级乙等;成功引入重医附三院等一批优质民营医院,社会办医数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每千人床位数上升至5.73张

“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做好了复杂的手术,也省了去市里大医院的折腾。”在区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张女士对结果非常满意。

半年前,37岁的张女士连续出现进行性消瘦、右侧腹部疼痛伴稀便等症状,被市内某医院诊断为结肠癌恶性肿瘤晚期,从此开始了到距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市内医院的化疗之路,每次化疗加上往返奔波,让她感到十分痛苦。

听说渝北区人民医院常年有重医附一院专家坐诊,她决定转院至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今年5月,张女士在该院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栓塞手术,手术过程顺利,不久后就出院了。

“现在,区内结肠癌患者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跟三甲医院一样的医疗技术服务。”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院不断提升医疗诊断技术,代表着医学发展前沿的微创、介入等技术已经在各临床学科广泛应用,能够开展ERCP手术、达芬奇手术、血管通路的建立及微创介入手术和超声介入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步入市内先进行列,医院有市级临床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7个,正在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在渝北区的资金、政策支持下,区人民医院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成了一所崭新的综合性医院,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与重医大附一院签订医联体协议,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渝北医院,全方位接受重医大附一院的帮扶和指导。

区人民医院的变化只是我区医疗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区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设立院感、护理、检验等13个质控中心,建成无痛分娩技术指导中心,创建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市级特色专科5个、临床重点专科4个,市级中医特色、重点专科3个,填补心脑血管造影、动静脉溶栓等技术空白20余项,乳腺甲状腺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水平大幅提升。科研创新硕果不断,申报课题3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卫生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每千人床位数从5.36张上升至5.73张。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每千人医师数从2.67人上升至3.14人,每千人护士数从3.41人上升至3.91人。

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10%以下

“十三五”期间,区卫健委把“健康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工作重点放在尚未脱贫和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身上,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八重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如果没有医保,光靠自家种地的那点儿收入,根本治不起病,还谈啥子脱贫摘帽哦!更不要说像现在这样搞家禽养殖、在村活动室打工赚钱。”正在区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建卡贫困户宾朝春感叹道。

2018年5月,57岁的宾朝春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周需要做3次血液透析,费用平均算下来一个月要七八千元,这对仅种几亩稻谷和玉米的宾朝春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幸运的是,同年7月,她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多种保障和大病兜底。2020年,她治病的费用高达10余万元,但经各项政策兜底,最终她自己只出了3000元左右。

让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的内容之一。区卫健委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将医疗保险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制度,建立兜底保障机制,为困难群众构建起“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一兜底”八重医疗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制作发放电子健康卡,建成“一站式”结算平台,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救治病种增至40种,累计救助4.5万人次、1387万元。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10%以下,门诊自付比例20%以下,看病就医负担大幅减轻,最大限度避免了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7.96岁

“王爷爷,穿上厚外套,外面冷,别冻到了。”“李奶奶,您坐好,我们开始刷牙、洗脸。”“张叔叔,我帮你调整餐椅,吃早饭啦……”

在悦来康养中心老人房间里,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们的起居生活忙碌着。记者看到,这里独立卫生间、电视机、空调、特制护理床、辅食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窗外,张家溪湿地公园的鸟儿怡然自得地“晨练”。走出房间,露台上绿植环绕,鲜花簇拥,老人们三五成群,或散步聊天、或锻炼身体、或玩牌休闲,他们虽步履蹒跚,但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出门散步有人扶,三顿饭不用愁,生病可做常规治疗,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悦来老年康养中心不仅为老提供食、住、娱、医、养、护一站式养老服务,还成为了老人们精神情感寄托的“家”。

如今,在渝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圆了幸福养老、乐享晚年的梦。“十三五”期间,我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将悦来老年康养中心打造为全区首家“医养护”一体化康养机构,推进区医院老院区医养结合项目改造,龙山养护中心成功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名录;所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协议,开展市级社区居家医养结合试点,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2万余人次。开展第二、第三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兑现高龄津贴5706万元,办理敬老优待证1.4万个。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7.96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9.1/10万、1.8‰,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3.68%。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