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民俗博物馆社教活动中心开放 着力打造成我区青少年“第二课堂”

“谭氏面塑”传承人谭先华教孩子们制作面塑

体验活字印刷术

体验拓片技艺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欧云霄 摄

本报讯(记 者 欧云霄)11月20日,位于渝北历史文化陈列馆五楼的巴渝民俗博物馆社教活动中心正式开放。当天,来自渝北区金港国际实验小学三年级6班的学生们在这里体验了面塑、棕编、拓片、活字印刷等非遗制作,体验了博物馆的全新“打开方式”。

在面塑技艺体验教室,学生们被一个个生动的面塑人物所吸引,“谭氏面塑”传承人谭先华为学生们讲解了面塑的发展历史及面塑制作材料等相关知识。随后,学生们分组围坐在小桌边,先在谭先华的带领下学习捏面团,然后学习做面塑,仅一会儿,平淡无奇的面团眨眼就变成了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青蛙,让学生们无比兴奋。

“棕编是一项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它用平常的棕叶材料编成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仿动物玩具和工艺品,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在棕编技艺体验教室,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棕编的起源和发展之后,带领着学生们编织“孔雀”。只见棕叶经过一折、一压、一卷、一绕,一只生动形象的“孔雀”作品就完美呈现。

在活字印刷体验现场,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仔细演示了如何使用传统活字印刷术印制作品,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把。学生们通过捡字、拼字、印刷一系列过程,忙活了一个小时将作品印刷出来,当每人拿到自己亲手印制的作品,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成就感。

另外,学生们还体验了拓片技艺。记者看到,学生们用水润湿汉砖,将宣纸轻轻覆盖在汉砖上,用毛刷捶刷宣纸紧贴汉砖后,再用涂抹着朱砂的拓包均匀地拍打……一番操作后,砖上的图案一一浮现在宣纸上。

博物馆是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平台,也是学生在学校之外最好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巴渝民俗博物馆以多种载体传播非遗文化,让学生们既学习到了课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又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巴渝民俗博物馆社教活动中心将开设更多非遗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丰富青少年课堂生活,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