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产业植入“智能因子” 助力渝北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8%,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

本报讯(记 者 杨荟琳)我区集聚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依靠科技更好服务企业,为渝北产业植入“智能因子”,加快“智造渝北”建设,为渝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实现逆势增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8%,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

在集聚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方面,我区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加速集聚一批高质量、前沿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此,我区全力打造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累计引进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全球软件中心等项目40余个,仙桃数据谷累计入驻高科技企业834家,初步构建起“软件公共平台+发包平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产业生态,成为首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示范园,被评为“2019年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8月26日,渝北与北京中关村对接高端资源,成功签约腾讯云、中国电科等大数据智能化项目22个。全力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依托OPPO、传音等整机龙头企业,集聚了深科技、中光电等上下游配套企业160余家,去年全区智能手机产量2623万台、增长18.5%,小型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智能产业协同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0%,数字经济增长18.7%。

为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我区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传统工业技改升级。近3年累计投资6.3亿元,撬动130个项目实施智能化改造,全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超过500台,一半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用上了机器人。同时,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结合正在实施的“双十万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如今,在大盛镇青龙村搭建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户借助手机就可以实现浇水、施肥、除虫等远程操作。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企业,疫情期间,我区及时开发上线复工复产智能管理平台、“惠企通”政策线上申报平台、疫情防控智能化监控平台等,累计为5200余家企业提供“一站式”网上申报和审核服务,有效助推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稳产放量。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