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体系 强平台 优环境——破译渝北激活科技创新的“密码”

本报记者 杨荟琳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  本报记者 胡瑾 通讯员 李鑫 摄


“今年,我们成为了市科技型企业,我们发展信心更足了!”3月17日上午,重庆克路德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学浩一来到公司,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脑登录了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管理系统,当看到公布的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名单上有自己企业时,他十分兴奋,立即把这好消息告诉了企业的所有员工。

收到这样好消息的并非只有这一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培育重庆市科技型企业41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53.3%,总量达到2322家,占全市11.03%,兑现培育资金1239万元;成功在科创板新挂牌5家,总量达到58家,占全市12%;第一批全社会R&D投入占比超过3.6%……

在渝北,科技创新绝对是一个高频词汇,在全市每年发布的科技创新指数报告中,渝北已经连续三年名列第一。到底是什么让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选择扎根渝北,渝北又有哪些“硬货”支撑这些企业发展,全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为什么如此欣欣向荣、高歌猛进?

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破译渝北科技创新的“密码”。

健全创新政策体系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可不要小看我们现在这些代码,研发成功后,可以为全国的大数据网络安全提供保障。当前,我们框架已经搭建完毕,现在已进入研发阶段。”8月8日,在感知科技孵化园内,重庆洞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洞见信息”)研发人员正聚在电脑前敲击着代码。日前,该公司申报的新基建项目——基于AI的大数据网络靶场云平台,目前已进入市级重点项目储备库,研发成功后,将诞生全国第一个“类人脑”的网络靶场。

据介绍,洞见信息是一家于2015年11月11日成立的,专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发、销售、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双高”、“双软”高科技公司。“公司从一开始的小微企业成长到现在,离不开渝北区的大力支持。”谈及企业发展历程,公司CEO王琼英很是感慨。据她回忆,在启动之初,由于缺乏研发资金,公司一度陷入了困境。就在这个时候,渝北区科技局为公司申请到了首批29万元种子基金贴息支持,让企业渡过了难关。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该公司累计获得科技资金奖励扶持及贷款融资共计742万元。正是得益于这一笔笔资金的注入,企业从一个仅有几人的小团队,成长为了市级科技型企业。目前,企业年销售额累计逾千万。

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只有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支持三大创新主体做大做强,我区制定了一揽子的计划。在培育科技型企业方面,我区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补贴、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指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激励加大研发投入,助推企业提升发展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在培育研发机构方面,今年我区积极对接市区科技招商联动机制,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并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研发机构。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我区完善临空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政策,用好临空人才科技专项,引进培养一批创新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建立科技特派专家团,实现派驻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正是这些政策“组合拳”,让渝北的创新主体创造性不断增强。

做优科技创新平台

集成科技创新资源

全玻璃“立方”的会议中心、海水“涟漪”般的规划体验馆、积木“城堡”式的仙桃学院,“指环王”“小蛮腰”……8月22日,走进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不仅一个个网红建筑让人们十分惊叹,各种高科技产业更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3D打印平台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3D打印创新与服务平台,可为企业定制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在这里,由中科创达牵头打造的智能汽车协同平台,可为汽车厂商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以及相关工具产品;

这里的智能样机生产平台自建立以来,已为服务型机器人、虚拟现实、无人机等领域的企业生产样机、样品数万件……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于2014年经市政府批准启动建设,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设规模175万平方米。园区以数据为驱动、软件为基础,布局“1+3+5+10+N”创新生态圈,谋划构建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百亿级IC设计产业园建设,打造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合作示范点,建设中国软件名园和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生态谷。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实现产值178.79亿元,税收7.5亿元。

从昔日一个小农村变身为现在的科技创新热土,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的快速成长,仅是渝北区近年来抓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代表。一直以来,我区从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众创平台着手,着力抓好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渝北科技创新的合力。

在工作中,我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在各大园区平台加快集聚,提升开发园区创新能力,助推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实效,提升仙桃数据谷样机生产平台、智能硬件检测平台等8大公共服务平台逐步达到市级认定标准;新发电子创新券,引导企业和创新团队购买专业服务;建设众创平台,推动现有众创平台提档升级,引导现有平台创国家级众创空间或企业孵化器。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总孵化面积达到6.7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到617家,兑现扶持资金935.4万元。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增强创新发展底气

今年3月31日,仙桃数据谷创新生态圈6家企业发布了13款新产品,这些产品在抗疫期间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肺部专用AI超声视诊器已在雷神山医院使用,“智慧诊所”让患者不出小区就可以在线问诊、购买药品,多款智能机器人设备和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疫情发生后,渝北统筹2.3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企业防疫、用工、研发和智能化升级,仙桃数据谷企业也加大了研发投入。”仙桃数据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然,渝北“智造”的高科技产品还有很多:可以在空气中书写的笔、如药丸般大小的智能机器人、一秒让墙体变透明的神器、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AI智能双摄手机……

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这股渝北“智造”的新势力,如雨后春笋,锐不可挡。

为了优化创新的环境,渝北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加强协同创新,深化科技改革,优化科技服务,通过一系列点对点的精准措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我区继续释放“种子、天使、风险、担保”四大科技基金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投放16.05亿元,解决了219家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推进“科信贷”,上半年已为59家企业新发放“科信贷”1.18亿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累计放贷3.08亿元;辅导培育优质科技企业入选全市上市储备库,推动科技企业在重庆OTC科创版挂牌。在加强协同创新方面,全区将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两江新区,推动科技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用好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组织创投服务活动。为深化科技改革,我区启动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同时,优化科技服务,升级“创新渝北”微信订阅号及微网站,持续开展走访服务民营科技企业活动,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办好“临空杯创新创业大赛”“双创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