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户如今致富带头人——记洛碛镇沙地村建卡贫困户陈瑞英

本报记者 张泽美

陈瑞英正在晾晒喂猪用的玉米  本报记者 张泽美 摄

5年前,洛碛镇沙地村建卡贫困户陈瑞英遇到了一个艰难的决择——养还是不养猪?

“养猪吧,可老一辈也没见谁通过养猪富起来,还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不养吧,单靠种地和打工也富不起来……”陈瑞英说,当时自己很彷徨,但最终还是咬牙决定发展养殖业。

有志者事竟成。5年来,陈瑞英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在养殖业深耕细作,辛勤劳动,不仅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还努力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脱贫致富,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励志榜样——

社会暖心帮扶养殖有信心

2014年,因丈夫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陈瑞英夫妻被纳入建卡贫困户。为了照顾患病的丈夫,陈瑞英在沙地村附近的砖厂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还不足1万元,养家糊口都有些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2015年9月,陈瑞英一家下定决心发展养殖业。帮扶单位悦来街道的扶贫干部得知情况后,用到户到人资金给陈瑞英家购买了2头猪崽。

猪崽的问题解决了,陈瑞英又面临新的难题——不懂养殖技术。她感到十分惶恐:自己从来没养过猪,假如猪生病了,岂不前功尽弃?

对此,帮扶干部鼓励她说:“养殖技术是学出来的,不懂就学嘛,哪个是生来就懂的?”

那段时间,陈瑞英既要到田间管理农作物,又要调配喂猪的饲料,还要细心观察猪崽的生长情况,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学习养猪知识。

为了帮助陈瑞英发展养殖业,洛碛镇派出了产业指导员对其进行指导,由于勤劳好学,陈瑞英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

“2头猪崽精心养大后,卖了5000元钱,我用一部分钱购买了3头种猪,其余的钱用来给丈夫治病。”陈瑞英说起自己赚到手的“第一桶金”,幸福溢于言表。

扩大养殖规模致富有奔头

尝到了甜头的陈瑞英对家里发展养殖业有了信心,开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去年,她修起了标准养殖圈舍,主要用于扩大生猪养殖。

“修建标准化养殖圈舍,不仅能减少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沼液经干湿分离处理后,清水经管道流入沼液池,再通过暴晒处理,然后用于农田浇灌,对周边环境和农田没有任何污染。”陈瑞英说,标准化养殖圈舍建起来后,自己养殖生猪的底气更足了。

眼下,陈瑞英正在积极筹划着如何再扩大养殖规模。她打算一边卖仔猪,一边扩大能繁母猪养殖规模。

陈瑞英告诉记者,现在她家的圈舍里有14头活蹦乱跳的小猪崽和3头能繁母猪。“今年小猪崽的行情比较可以,就多养殖几头能繁母猪,利润也比较可观。我养的猪崽体质好,基本不愁销,圈里的猪崽已经被订完了,年底前估计还有一部分仔猪出栏,今年预计能收入4万块钱左右。”陈瑞英一边吆喝着圈里的猪,一边将手里的猪食往猪槽里倾倒,十分忙碌。

5年来,陈瑞英一家累计出栏了60多头生猪。同时,她还积极尝试香猪和黑山羊的养殖,形成多品种养殖发展模式。

不忘邻里乡亲带头共致富

在陈瑞英看来,乡亲们一起富,才叫富。在自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同时,她也积极动员村民们一起养殖生猪,努力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稳步走上致富路。

“我把养殖出来的小猪崽,低于市场价格卖给大伙儿养殖,并把养殖技术分享给大家,鼓励大家多发展种养殖业,致富增收。”陈瑞英说,现在,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村民打电话来咨询生猪养殖的技术难题。

目前,在陈瑞英的带领下,该村已经有5户村民也加入到养殖生猪的队伍中来。

“感谢党委和政府对我们家的帮扶,要不是扶贫干部引导我发展养猪业,帮扶我度过难关,我家可能还要等着政府来救济。”陈瑞英告诉记者:“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没志气。我会继续好好发展养殖业,同时也努力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