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金果果”一把“金钥匙” 彻底让这里变了样

古路镇乌牛村村民正在采摘仙桃李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据《科技日报》你见过拳头大的李子吗?在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每到7月,平均单果重量100余克,甜度最高能达到18.6%,足有拳头大小的仙桃李正成为这里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一边挣着果园务农的工钱,另一边还靠卖李子得到了分红,今年一家三口人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54岁的村民段成芳,自豪地向记者算着自己的“家庭账本”。然而3年前,她的日子却显得拮据,由于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家中只有女儿在外打工挣钱,一家人年收入不足3万元,“过去小康生活不敢想,如今日子过得巴巴适适!”

仙桃李如何成为致富“仙桃”,帮助段成芳和乌牛村的村民们走上小康路?7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乌牛村转了转。

“乌牛村”里引“牛人”

“仙桃李是由‘布朗李’与本土桃子嫁接培育而成,其实早在2013年,乌牛村就开始培育种植。”乌牛村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说,乌牛村地处重庆市渝北区北部,随着近年进城务工村民增多,村里人烟日渐稀少,5000多亩土地有六成沦为闲置地,“尽管有好的品种,但没有适合的集体经济模式、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要靠单一品种致富,难上加难”。

2017年,重庆启动“三变改革”,乌牛村被纳入第一批试点村,村、合作社、农户三方按比例投资配股、按股分红。在新模式激励下,2018年仙桃李产量很快达到了15万公斤。但一场危机也悄然降临:因为气温迅速攀升、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15万公斤仙桃李只卖出不到一半。

“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这场危机让阙兴国意识到农村产业发展不能只靠村干部低头蛮干。他想起参加过的一场“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宣讲会,并找到了报告团成员杨大可。

经过对接,报告团迅速在乌牛村成立了“聚牛兴农业发展公司”。“我们不仅是乡村振兴宣讲员,还要当乡村振兴的实践员、脱贫攻坚的实干家。”十九大党代表、聚牛兴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杨大可说,今年乌牛村仙桃李产量仍是15万公斤,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销售,仅电商平台和网上订单效率就超过60%,预计销售额可达500万元。

短短3年,乌牛村仙桃李变化从何而来?

“仙桃”树下有“仙术”

7月,正值仙桃李采摘季节,记者来到如今的乌牛村仙桃李生产基地,3000余亩、36个品种的李子林绵延山间。在果园里,LED光波变频一体化杀虫灯随处可见,每一株果树所需的营养均通过管道“投递到户”;在山坡上,运送鲜果的无人驾驶“轻轨”缓慢前进,直抵分拣车间。

农业现代化技术,正成为乌牛村仙桃李种植的致富“金钥匙”。

走进乌牛村智能果园管理室,去年起投用的智能果园多功能管理系统安放其中,这是聚牛兴农业委托重庆本地企业研制,专门针对山区果树种植进行大压力、高效率优化。“它控制着近5公里的滴灌、微喷管道,可实现每一株果树所需水、肥、农药的自动化配比,智能投送。”杨大可说,今年该系统还将开发“移动版”,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对果园的管理。

过去,仙桃李修枝整形耗时耗力,修枝工人每天仅能修建15株至20株,如今通过多功能系统的高压泵,修枝效率提高了10倍,还可实现机械化的松土、翻土。此外,仙桃李分拣系统的品控机,还可根据李子的酸度、甜度及内在损伤程度进行分选,并自动分类。

在科学标准化种植模式带动下,短短3年乌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初步开花结果。“未来我们要让城里人周末、节假日能够住进来,感受田园生活。”阙兴国说,下一步这里还计划设乡村书院、健身小道,实施农旅结合,把乌牛村打造成“四季有李”的田园综合体。

“现在的乌牛村,家家有事干,户户有钱赚。”阙兴国告诉记者。而最让他感慨的则是,曾经关门闭户在外打工的乡里乡亲、街坊邻里们,回来了,都回来了!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