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网课”也精彩——渝北实验小学教师线上教学记

本报记者 杨  青

7月22日早上9点,渝北区实验小学三年级教师李旻在家中,解锁手机,点开“钉钉”APP,进入直播间发送暑假温馨提示……别看李旻操作熟练,但在四五个月前,她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整件事还得从2月说起,原本,孩子们应该从2月起陆续返校,但因为疫情,他们仍在等待开学。面对面授课的形式暂时不能开展,为保证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李旻开始着力探索网络授课,以前仅用于学校教师之间开会的“钉钉”软件逐渐成为李旻与学生们的主战场。在这个特殊的冬末春初,学生们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网课”打卡。

第一次上网课就“翻车”

2月11日,是李旻“线上”上课第一天。当时,她已经一个多月没跟孩子们见面了,面对冷冰冰的屏幕,她有点紧张。工作九年来她从没上过网课,连开场白都反复练习了好几次:“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一起进行在线学习!下面我们要一起来揭开新冠病毒的丑恶嘴脸,只有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她没想到第一次上网课就差点“翻车”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已经开始上课,有的学生却没能上线;上线的人一多,软件就开始卡顿;提问时,学生全部叽叽喳喳回答,根本听不清楚……这让李旻有点措手不及,慌乱中,30几分钟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一节课下来讲的内容远没有计划的多。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李旻不断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如何关话筒,如何共享屏幕,如何向学生提问。“班里55个学生,之前大家都没有通过网络方式上过课,一开始,有点不习惯是正常的。”慢慢地,她和孩子们都跟上了节奏,解锁了很多新技能,可以实时视频连线,还可以在线答题,还和学生约定了“数字暗号”,想要回答问题,回复数字1;想要进行补充,回复数字2;想要纠错,回复数字3。“他们对新生事物很好奇,也很愿意学习。”李旻说。

创新“云”课堂形式

连续上了一个多月的网课,李旻已轻车熟路。她已经能在家中很熟练地进入直播间讲课:“同学们,说说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1,1,1……回复区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回答”,李旻点开了连麦,屏幕那端传来了学生的声音。为了增加线上教学的趣味性,李旻还把55个同学分成9个小组,组织线上虚拟演讲,口语交际,朗读比赛等活动,并在课堂上设置了效率之星、智慧之星、书写之星、阅读之星等级别,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性。

其实,在“云”课堂中,不断创新形式、增进学习效果的不只是李旻一个人。为提升教学效果,渝北区实验小学积极开发丰富的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库,筛选优质教学课件给学生,还开展“小能人”特色课程,将跳棋、舞蹈、绘画、手工等课程等都搬到线上,穿插在文化课程之间,使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多元。

在“云”课堂中,学校和李旻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身体,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养成。据李旻介绍,在这场战“疫”中,班级一名学生的妈妈参与了支援湖北医疗队,爸爸作为警察坚守在防控一线。为此,她不仅对该名学生展开了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和心理关心,也以此为契机,对全班学生展开了心理健康辅导、励志教育、爱国教育。

忙碌的“空中课堂”生活

“空中课堂”开始后,李旻比以前更忙了,作为班主任,她从2月11日开始,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软件对话框,搜集学生提交的体温统计表,紧接着,在群里发送网课的课程信息,安排各科老师按时上课。

每天除了回复来自家长的各类消息外,她还需要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课程上:在正式上课前,李旻会先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同时在课后,也会收集学生们课程中反馈的问题,点评课后作业。她最痛苦的莫过于批改作业,学生作业交的都是电子稿或拍的照片传上网,批改作业变成了“P图”,对于习惯了批改纸质作业的李旻来说,天天盯着手机和电脑,批改55份作业,眼睛实在有些受不了。

此外,作为老师,李旻也担心,学生们长期对着电脑上课,是否会分心、是否全程在线,她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能否达到课堂效果?那段时间里,李旻一边担心教学质量不高,一边害怕自制力稍差的孩子沉迷网络,形成依赖。但尽管担心,她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认真备课、讲课、听取反馈,力求达到讲课最好效果。“当时线下复课条件还不够,而孩子们的学习也不能落下,我们也只能在两者之前,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回想起那段时间的线上教学,李旻这样说道。

学校复课了2个月后,孩子们又放假了,但李旻依然没有放松,她还是习惯通过手机给孩子们“碎碎念”:不要忘了每天做作业养成好习惯;不要长时间看电子屏幕;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线上教学考验着学生的自律能力,也考验着老师的学习能力。在放假之后,李旻仍在抽时间学习线上教学的方法,她说“就想多学一点,万一以后有用呢,线上线下能有效结合才是最好的了。”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