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美 我们安心舒心开心——王家街道苟溪桥村的幸福进阶“三部曲”

本报记者 杨荟琳 通讯员 刘恋

王家街道苟溪桥村的文明院落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独具巴渝特色的农家小院、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潺潺的小溪流水…….盛夏时节,漫步在王家街道苟溪桥村的农村院落,一处处清新、生态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在村子一角,街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一起将一块块印着家风家训的木牌装订在农户家门口。村里的老人牵着自家的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读着木牌上的字。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家街道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一手抓住房安全、环境整治等硬环境建设,一手抓乡风文明软环境建设,让王家街道的居民实现了住得安心、舒心、开心的目标。

住房安全

政府补贴,让破旧老屋变换新颜

“书记,你们来了啊,快来我这里歇哈凉!”

“房子现在给你们整好了,要爱惜哦!”

“要得要得,这么好,我们啷个能不爱惜嘛!”

……

7月9日一早,王家街道苟溪桥村杨发碧的家中,因为一群“客人”的到来,原本安静的小农房变得格外的热闹。当日,王家街道党工委书记左其刚将一块家风家训的牌子挂在了杨发碧家门口。站在刚刚整治完成的农房前,主人杨发碧热情地招待着左其刚一行人,和他们细说着这一年家里的变化。

杨发碧的老房子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房屋被鉴定为C级危房。为了保障杨发碧一家人的住房安全,王家街道将杨发碧的房屋纳入了危房改造的范畴,并于今年6月启动整治。在整治的过程中,街道不仅为杨发碧的老房子加固了房屋主体,还为她新建了厕所、厨房,这让杨发碧一家十分欣喜。杨发碧自己算了一笔账,抛开政府补助的,她整治这个老房子只花了4000多元。“我们这房子漏水漏了好多年了,今年整治了,再也不漏水了,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提及新整治的房屋,杨发碧一百个满意。

感受到变化的不仅杨发碧一人。据介绍,今年,王家街道通过修缮加固、拆除重建和将危房拆除三种方式对585户农村危房进行了整治。

为确保整治进度,该街道制定了主要领导包村、班子成员包社、街道干部与村干部包户的工作制度,对街道农村C、D级危房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旨在通过对农村C、D级危房整治,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有保障。

生态宜居

统一规划,让美丽村庄留住乡愁

盛夏,走进苟溪桥村梨子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古树婆娑,溪水潺潺,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面上依次画出了二十四节气……优美整洁的环境注定这里未来将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地”。如果不是村民们的讲述,很难将这个承载乡愁的地方和“脏乱差”三个字联系起来。

“我们这里住起很安逸,环境也好,景色也好,城里的亲戚到这里来都羡慕得很。”提到现在的居住环境,当地村民魏华明难掩自豪之情。

梨子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位于王家街道苟溪桥村13组梨子湾,有房屋14栋、住户30户。这里曾经荒草丛生,农房破败不堪,周边的环境也脏乱无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场硬仗。王家街道投入了450万元整治资金,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思路,以房屋整治为重点,以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要内容,实施“八改六化”。

在实施中,该街道按照统一标准,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统一标准。公共区域部分由街道统筹安排,在财政预算资金范围内实施。其中,农户个人整治部分由财政出资90%,农户自筹资金10%,按照农户自愿申请、街道统一规划、农户委托施工的方式进行整治,对室内厕所、厨房和管线进行改造,实现了布局合理、安装规范、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的目标,远远望去,示范点已经成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乡风文明

宣传引导,让乡村拂扬时代新风

7月9日一大清早,村民付国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扫帚打扫自己的庭前屋后。将灰尘落叶打扫干净后,闲不住的他又提了一桶水走到花台下为植物浇水。

如今,走在苟溪桥村,很难再看到地面有丢弃的垃圾,每个农户门前都干净整洁,庭院里还种满了小花。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营造生态宜居的大环境,还需村民自觉改善房前屋后小环境,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配合与支持。

在王家街道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初期,有的村民不为所动,认为前来动员的干部们“多管闲事”。“‘政府干,百姓看’的现象在农村是有的。正面应对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试着用‘计谋’从侧面去突破。”该村负责人表示,突破的“法宝”就是在村里倡导乡风文明。在改造中,该街道融入本地风俗民情、村规民约、家训家风,并通过“最美庭院”评选、村民自治制度、乡贤评选、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探索自主管理,提高和巩固整治成果,让村民从“看戏”转变到了“唱戏”。村民观念一变,农村也实现了从“面子”美到“里子”美的转变。

今年,王家街道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街道层面,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在村(居)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小分队,通过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进而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