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村民稳增收不返贫——区金融办对口帮扶木耳镇垭口村侧记

本报记者 杨青

帮扶责任人到脱贫户家中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区金融办供图

山岭上绿意葱葱,扶贫产业基地里一片繁忙,一幢幢灰白相间的农房在青山之间若隐若现。木耳镇垭口村处处生机盎然:劳作、生产、产业发展,一切井然有序,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自2017年结对帮扶垭口村以来,区金融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金融模式,通过产业项目帮扶、小额扶贫贷款等多种方式持续为垭口村脱贫攻坚“输血”、“造血”。2017年、2018年、2019年结对帮扶的8户建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725元、13490元、13718元,年均增长达20.2%,“稳增收、不返贫”的帮扶目标基本实现。

深入走访摸清实情解难题

清晨,第一缕阳光爬上山头,静卧在群山中的小村庄从朝阳中苏醒过来。5月21日一大早,木耳镇垭口村迎来了一群熟悉的客人——区金融办帮扶小组的帮扶责任人。一行人风尘仆仆,精神振奋:“走,我们先去转一圈看看。”

走进该村扶贫产业基地,眼前一派绿意,圆滚滚的南瓜连着瓜蔓错落生长,绿油油的西瓜苗长势喜人。村主任邓友燕停下手里的除草工作,赶紧招呼大家:“过来看看,今年的苗子都长得可好呢,感谢你们对我们产业的支持。”闲聊中,邓友燕还告知大家,去年种的土豆卖了3000多元,收益给贫困户买了鸡苗,大家都很高兴。

据悉,2019年,区金融办出资支持垭口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为其购买种子、农药、肥料,产出的农产品收益又用于该村贫困户产业发展。

“我们是区金融办帮扶组的,这几年都是我们负责对口帮扶你们,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给我们说说。”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几位帮扶责任人与结对的贫困户一一交流。“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啥技术,挣钱的途径太少,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家里的厕所在院子外,冬天上厕所冷飕飕的,不知道能不能改善下?”……贫困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帮扶组一一记录下来。

这样的走访调研对区金融办的帮扶责任人来说是常有的事。结对帮扶以来,帮扶组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摸清村里情况。该办3位领导为帮扶工作牵头责任人,每位机关干部认领1户贫困户,对走访的贫困户基本情况、每个家庭的诉求和愿景、产业发展情况全部进行摸排,形成走访台账,写好民情日记,扎实开展一一结对帮扶。如今,帮扶责任人的笔记本早已是厚厚一本,每户贫困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加大投入村居旧貌换新颜

人间四月天,大地春回暖。走进垭口村,白墙灰瓦红檐的一幢幢美丽的民居伫立乡间。67岁的村民卢义明坐在宽敞干净的院坝里晒着太阳,遇到路过的村民,总要“炫耀”一番:“看看我刚改造的新房,漂亮得很,现在这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呀。”

而这样的改变得益于去年区金融办帮扶组的一次深入走访。

“晚上碰上刮风暴雨,都不能安心入睡,要是能住上砖墙房就好了。”卢义明看着渐渐颓倾的土墙房,向前来走访的金融办帮扶责任人说出了心中的愿望。

垭口村村主任邓友燕介绍,像卢义明家一样的C类危房,垭口村共鉴定出了19户,房屋均为老祖屋,多是乱石、土木混搭结构,整体岌岌可危,室内简陋破败,厨房狭小阴暗。因缺乏资金,这批危房一直未能改造。

得知情况后,区金融办帮扶组一行随即挨家挨户进行了查看,带队领导当即拍板:资金缺口该办来想办法填补。为此,区金融办多方筹措资金,不到半个月就解决了20万元资金缺口。

如今,垭口村全村19户19幢C类危房全部改造完毕,不仅消除了危房安全隐患,该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精准到户产业促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才能真正“拔穷根”。如何让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帮扶作用?如何让贫困户从脱贫走向富裕?这些成了区金融办在帮扶中绕不开的话题。

在深入了解垭口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后,帮扶组详细研究当地贫困户产业发展难点,制定周密的扶贫方案,立足每户实际,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月,阳光洒进农家小院,一群小鸡在房屋后院悠闲地寻觅食物,贫困户罗培林随手抛出一把把食物,小鸡欢快地抢食起来。“多亏了扶贫贷款,让我可以放心发展养殖。去年,我家总收入7万多元,今年我又扩大规模,购买了60多只鸡苗,日子越过越好了。”提及未来,罗培林乐呵呵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罗培林一直以务农为生,妻子四级肢残,女儿尚在读小学,儿子瘫痪在床,家庭十分困难。2018年,区金融办结对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全面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帮他想办法、谋出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详细实用的生态鸡鸭养殖产业发展方案,针对其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实际,提出帮忙办理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种植包谷、红薯经济价值不高,根据你的情况,发展家禽养殖合适,收益高,养大了,我们还可以直接帮你售卖。”罗培林听了帮扶责任人的规划后,感激万分,迅速贷出了3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修缮了鸡圈,购买了饲料,养殖100多只鸡、鸭、鹅。

如今,罗培林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家禽越养越多,早已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村里人口中勤劳的养殖强人。

在罗培林家不远处,贫困户许文详爬上山头,钻进果林里,检查几棵果树的情况。“发展养殖、种植你们要给奖励,自己不怎么花钱,我一下种了16棵李子树、4棵桃子树、3棵柑橘树,养了50多只鸡,准备大干一场。”许文详笑着向帮扶责任人细数他的产业。去年,他获得了区金融办1500元的种养殖补助,今年还有化肥、农资奖励。

罗培林、许文详的脱贫经历,是区金融办开展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该办把培育扶贫产业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坚持既“输血”,更要“造血”,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一产业,保证产业扶贫“实打实”,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将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为贫困户定制的产业金融扶贫产品,解决了阻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鼓励支持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独立开展生产经营实现增收脱贫。

此外,该办还进一步创新帮扶方式,采取“以奖代送”、以农资补助代替现金奖励等形式,用后置奖励、农资奖励代替送钱送物,由帮扶对象自主购置禽苗、种植苗,自行发展种养殖,根据种养殖存活数量,给予适当现金奖励。根据种养殖规模,按一定比例给予饲料、化肥、药品等农资补助,以降低帮扶对象产业发展成本。截至目前,共兑现奖励资金9500元,以往帮扶单位“一兜了之”、贫困户“等靠要”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