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双十万工程”让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在大力推进“双十万工程”建设中,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建起了果园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据《重庆日报》消息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渝北区将土地整治、农村“三社”融合、“三变”改革等融入“双十万工程”。

“渝北坚持把‘双十万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4月底,渝北区经果林建设启动宜机化整治4.7万亩,完成宜机化整治3.7万亩。

广袤的乡村,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与乡愁记忆的人文之美交织,正散发出别样吸引力。

初夏时节,草木旺盛,大盛镇青龙村63岁的村民魏庆禄手持电动割草机在果园里熟练地除草。拿锄头干了几十年农活的他,没想到如今能操作现代化的农具。“以前种地仅够口粮,现在村里果园和合作社都建起来了,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除了获得分红收入外,在这里务工,每天还有100元的工资收入。”他说。

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说,青龙村原本是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实施“双十万工程”后,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还有了打零工的机会,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双十万工程”的背后实际上是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观化。

前不久,渝北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大湾镇金凤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统景镇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同时揭牌。渝北正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有机融合的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示范点。

比如木耳镇金刚村生产互助股份合作社,玉峰山镇“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王家街道苟溪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和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模式正在有序推进,农业生产、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休闲商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逐渐走向融合。

木耳镇金刚村党支部书记石元说,目前,股份合作社通过承接土地整治工程,发展柑橘3000亩,并建起了有机肥厂、苗圃场。去年,村集体经济就收入了137万元,其中有50万元分红给村民。

为了助推农业提质增效,渝北区积极推进“三社”融合,把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统筹起来,解决了无人种地、种地不赚钱、产品销售难、经营融资难等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现代农业稳中有进、农村面貌有效改观、民生事业同步提升、基层基础有力夯实,一条条乡村振兴实践新路正越拓越宽。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