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只因“请到”小虫来我区大力推广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让多个湖库恢复靓丽容颜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双龙湖清透了起来,阳光打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食藻虫(左)与水草(右)

双龙湖水(右)与矿泉水水质肉眼对比基本没有区别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对于工作生活在两路片区的群众来说,饭后围着双龙湖公园走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走到双龙湖附近,你会发现,而今的双龙湖相对于往年,颜值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昔日浑浊的湖面重新清透了起来,阳光打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走到湖边,向水下望去,水草茂密,水下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片水下森林。到底双龙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颜值?

这还要从这个湖里的新客人——食藻虫说起。

对于许多关心渝北区生态环境的人来说,“食藻虫”这个生物并不陌生。早在碧津湖整治的时候,许多居民就听过它的大名,并了解它在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据介绍,食藻虫大小与蚂蚁差不多,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是蓝藻的天敌,专门摄食藻类和有机颗粒,可在短期内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2017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以下简称食藻虫技术),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对区域内的碧津湖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试点,取得了成效。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区的水生态环境,我区决定在全区有条件的湖库,推广这一技术,双龙湖就是其中之一。

“双龙湖由于面积大,因此整个整治过程相比碧津湖更为复杂和困难。”据该工程实施方技术人员何茂洲介绍,双龙湖水域面积为19万平方米,水深在1.4-11米,由于水域面积广、平均水深较深,因此在放水和覆土过程中需要的时间更长,工序也更为繁琐。同时,记者获悉,为了能够让水体颜色更好看,我区专门使用了铜锣山矿山公园的土进行覆土。由于土壤中含有矿物质,夏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呈现出九寨沟的视觉效果。

放水覆土结束后,治理人员又重新往湖中补水,同时投入食藻虫以及苦草、马莱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和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通过食藻虫摄食蓝绿藻和有机腐屑物,抑制藻类生长,沉水植物净化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投放的水生动物以及食藻虫携带的有益微生物,双龙湖的水下生态系统很快就建立起来。“现在走到湖边感觉呼吸到的空气都要新鲜些,以前就羡慕九寨沟那边的人,觉得他们那里的水特别好看,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了。”家住双龙湖公园附近的陈向丽激动地说。

“你看,这是我们日常饮用的矿泉水,我再从双龙湖里打上来一瓶水,从肉眼看,基本看不出来两者的区别。”何茂洲说完立即为记者演示。记者看到从双龙湖里现打上来的一瓶水,水质清澈,没有任何悬浮物,“经过修复后,双龙湖部分水质已经达到了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了。”何茂洲补充说。相比传统的环湖截污、库底清淤、定期换水、搭建生态浮床修复的治污模式,“食藻虫技术”具有一次性投入,治理效果可持续的优点,只要没有外来污染源,随着水下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其治理效果会越来越好,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双龙湖。去年,我区投入了5000多万元,启动了双龙湖、龙舌湖、晚晴园、木鱼石公园食藻虫水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达到了28万平方米。目前,几个湖库修复工作已全面完成,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我区将继续在花卉园同心湖、荷花池、羡池塘和龙头寺湖、新城广场人工湖等湖库继续实施该修复工程,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