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首家消费扶贫生鲜超市上线未来将形成“1+X”消费扶贫网络体系

据《重庆日报》消息 新鲜土鸡蛋、时令蔬菜、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苕粉、酸甜适度的柑橘……5月7日,位于渝北区双龙大道的消费扶贫生鲜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类农副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与永辉、新世纪等商超不同的是,这些农副产品全部出自于贫困农户之手,都是扶贫产品。

超市负责人文树平告诉记者,消费扶贫生鲜超市从4月28日成立以来,日均带动农产品销售1300多斤,虽然量不大,但打通了“土货”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农民销售难、城里居民想买土货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驻村队员现场带货

徐毅是渝北区交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去年七月开始在渝北区大盛镇千盏村驻村。

扶贫生鲜超市开业当天,徐毅就开始站在自家的推销柜台前现场带货。

“高粱酒口感醇,红苕粉新鲜嫩,老咸菜口味佳,还有千盏小龙虾……”这推销语一出,立刻吸引了周围居民的注意。

“你们的红苕粉是不是农民自己做的哦?”家住双龙大道的陈阿姨看到超市开业就来逛逛。

“对头,阿姨,你用手捏,这个红苕粉大小不一,绝对是自己做的。”徐毅说。

“这个咸菜是去农民家里收来的吗?”另外一位顾客问道。“我们是帮助村里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定点销售的,他们做了咸菜,又没得精力出去卖,我们就拉来帮他们卖。”徐毅的解释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大家纷纷选购。

渝北区茨竹镇智力村的村委会主任蒋登荣介绍,他所在的村有1200多人,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每逢赶场,村里的老人都会把咸菜拿到镇上去卖,但由于购买的人有限,加上价格也不高,老人们卖不了多少钱。而有了这样的扶贫超市,他们会点对点地进入到农户家里,与农户签约,形成长期的合作。

“你看这个咸菜,在赶集的时候销售,价格也就四五块钱一斤,但进入超市后,价格就是15元一斤,我们可以保证这些货物都是土的,而城里的居民也不用远行,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土货了。”蒋主任说。

扶贫产品物美价廉

5月7日早上8点,记者在消费扶贫生鲜超市看到,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扶贫农产品不算太多,甚至有的专柜已经空置。记者蹲点90分钟看到,前往超市购买的市民不到10人。

文树平告诉记者,超市每天早上7:30分开门营业,为了保证产品的新鲜度,超市只是摆放少部分农副产品,大多数农副产品通过配送送到市民手中。

从开业以来,他们每天从渝北茨竹、大盛等4个乡镇收购1300多斤农副产品。

他称,这些农副产品价格和其他商超的价格大致相当,但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构建全域消费扶贫网络体系

据了解,这家含仓库在内共300多平方米的门市,位于双龙大道的繁华街区,租金很高,而项目的业主方是渝北区国资委,为了帮助农户展示农产品,这个门面由渝北区国资委协调后,渝北区商委牵头,带领该区各个镇的生鲜产品进入超市。

“这里实际上是个展示平台,我们最大的魅力其实还是线上下单配送。”文树平告诉记者,抗疫居家期间,他们通过电话、微信群销售的模式,仅二月份就销售了200多万元的农产品。

为了确保农户的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民的餐桌上,渝北区商委出台政策开办的这家销售扶贫生鲜超市,将彻底打通该区各个镇村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全部问题。

文树平称,目前该区的农产品通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范围已经到了北碚、沙坪坝、渝中和江北等区域,下一步他们将在全城选择部分社区、乡镇搭建消费扶贫生鲜超市网格点,形成重庆主城“1+X”的消费扶贫网络体系,推动消费扶贫走深走实。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