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绝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队

 

木耳镇金刚村居民新村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危房整治后,洛碛镇大天池村风貌焕然一新

 

  核心提示>>>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2019年以来,我区严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市委和市政府要求,将脱贫攻坚举措精准到个人,统筹到区域,摸清底数,查漏补缺,逐项逐户对账销号,一个个贫困群众陆续摆脱贫困。

  2019年,对古路镇百步梯村贫困户张必文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他告别了破旧的危房,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想到有生之年我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以后我还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些。”搬家的当天,张必文这样说。

  去年以来,我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将扶贫举措精准到人头,打响了一场聚力脱贫攻坚突出问题的集中歼灭战,确保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队。

  聚焦“两不愁”

  产业扶贫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有农业专家下来指导我们春耕,相信一定能把之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近日,茨竹镇半边月村贫困户封传兵得知区农业农村委派了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到村里指导果树高接换种技术后,高兴地说。眼下,他正在自己的果林里忙碌着,希望通过努力让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同样忙碌的还有玉峰山镇双井村村民傅宗勇。疫情期间,傅宗勇家里养殖的243只鸭和160个鸡蛋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售出,收入23720元,实现了收入翻番。

  无论是正在致富路上奋力奔跑的封传兵,还是已经初步尝到产业扶贫“甜头”的傅宗勇,都是渝北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受益者。去年,我区出台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九条工作措施》,区委、区政府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贫困群众吃好穿好,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全力推动。为此,我区启动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工作,聚焦问题、全面排查、举一反三,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抓好产业扶贫,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截至2020年3月30日,全区建卡贫困户1009户2458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返贫率为0%,全面实现年度脱贫目标。

  聚焦“三保障”

  精准施策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学生的优惠政策!”今年15岁、就读于大湾中学的康丽(化名)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她告诉记者,得益于我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学校不仅全免了她的学费和书本费,还给她发放了贫困学生资助金,有效缓解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压力。

  康丽的故事是我区实施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2019年,我区共为2120名在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765万元。

  宾朝春则是我区健康扶贫政策的受益者。2018年5月,宾朝春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周需要做3次血液透析,费用平均算下来一个月要七八千元,这对仅种几亩稻谷和玉米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幸的是,当年7月,她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多种保障和大病兜底。2019年,经报销后,宾朝春高达10余万元的治病费用最终个人只支出了3200元。

  一年来,我区通过全覆盖摸排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让康丽、宾朝春这样的贫困户没了后顾之忧。截至去年底,全区无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贫困户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得到全方位保障;全区建卡贫困人口就医19316人次,全部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动态消除了建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让农村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宜居房”。

  下好“特色棋”

  深化改革让农村造血功能强起来

  春日里的大盛镇云龙村,随处都是生意盎然的景象。在规整平坦的土地上,一排排柑橘树苗迎风而立,村民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地头忙碌,贫困户冯仁华就是其中之一。“得益于‘双十万工程’,我不仅年底有土地租金分红,每天还有60元的工钱,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冯仁华说。

  “下半年,‘双十万工程’林下种植还要新增青菜头、花菜等时令蔬菜,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也能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务工岗位。”云龙村党总支书记游佐容表示。

脱贫户李祖华给新家贴上春联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解决农民种地效益低、农村缺少劳动力、农地无人耕种的难题,去年以来,我区以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为目标,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改造提升,突出沿高速、沿铁路、沿河流、沿水库、沿景区和在“9 5”已摘帽贫困村及区级扶贫重点村等重点区域,实施“双十万工程”(即:新建10万亩特色经果林和10万亩生态林),大力发展花椒、笋竹、伏季水果等特色高效产业,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格局。

  “在推进‘双十万工程’建设中,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并引导鼓励贫困户就近务工和以土地、农房等要素入股经营,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不返贫、快致富’。”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我区还突出9个脱贫摘帽贫困村及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持续开展后续提升工程建设,安排产业项目7个,巩固前期脱贫成效。同时,围绕柑橘、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等3个扶贫主导产业,实行“一户一策”,为每个贫困户选准至少1个致富产业,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07户,放贷金额538.85万元。

老师上门为贫困家庭学生辅导功课

整治过后,村民胡佐堂家的房子大变样

 

 我们在行动>>>

扶贫工作务必要突出“精准”

区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 曲淑娟

  我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我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严格落实好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聚焦住房、饮水安全保障等薄弱环节,持续排查全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力推进动态清零。

  在政策保障的同时,区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根据不同家庭精准施策,想方设法提高困难群众家庭收入。对不能外出务工,且有意愿在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早下达了到人到户资金,开展春播“三送”服务,技术指导、金融扶贫和消费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有资金倾注、有农产品产出。对想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积极排查、走访、沟通,多措并举助力返岗。并按需开展雨露技工培训,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扶贫车间吸纳、致富带头人就业带动等多种送工送岗措施,确保就业需求清零。

结对帮扶要实打实助村民增收  

区森林公园发展中心主任 刘小龙

  2019年3月,中心对接了洛碛镇青木村蒋和富、黄伦述两户贫困户。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深入镇、村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分析研究制订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这两户贫困户都属于慢性疾病导致劳动力缺乏,年纪偏大,土地被占用。

  结合实际情况,区森林公园发展中心决定大力扶持他们发展养殖业,适当开展农业种植。中心职工帮他们修葺、扩大了养殖场,为每户提供了50只鸡苗,还请养殖专家进行了技术指导。

  还组织中心职工回购了贫困户的大部分土鸡。在为他们提供实打实帮助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精神脱贫。去年,中心对接的两家贫困户每户光卖鸡就收入了三四千元,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余元。下一步,中心将在巩固现有扶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扶贫扶志的结合,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生活上稳固脱贫。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更美

大盛镇规划建设环保办主任 王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乡村全面振兴。位于大盛镇青龙村三社的蒋家湾有30余家农户,过去,这里的房屋多以土墙为主,有些房屋木梁已经断裂,整体岌岌可危,而且室内简陋破败,厨房狭小、黑暗、潮湿,厕所人畜混用。

  去年以来,大盛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旧房整治提升与环境整治同步实施的方式,对蒋家湾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升级。如今,村民家臭气熏天的旱厕不见了,变成了清洁便利的无害化厕所,村口还新添一处贴满瓷砖的公共厕所;泥泞不堪、垃圾满地的坝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宽敞的家门口院坝和生机盎然的蔬菜园,以及铺满青石板的“观景台”;雨污混流、臭气熏天的房前屋后成为过去,新添设的雨水、污水分流沟渠排列有序……

  接下来,大盛镇将对示范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优化。此外,还将在辖区御临河沿线新建河滨景观步道,恢复渡口景观,修建亲水人行栈道和水边亭榭,让乡村更美丽,更有魅力。

让微型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龙兴镇扶贫专干 周晓夏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的要求,龙兴镇党委政府创新扶贫思路,与帮扶单位、社区、社员、贫困户共同商议,决定在龙羽社区建立微型合作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龙兴镇仅有两户建卡贫困户,他们有2.8亩土地,镇党

  委政府将贫困户的土地全部纳入微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为股东。微型合作社共有土地不到20亩,规模虽不大,却能发挥大作用,带动和引导贫困户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微型合作社由龙羽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管理,引进市农科院优质品种,现已栽种

  茄子1100株、辣椒1000株、玉米4000株、南瓜100余株。区级帮扶单位、龙兴镇政府在前期进行资金扶持,后期还将通过消费扶贫等举措帮助微型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方式深度参与微型合作社经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最终达到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目标。微型合作社今年预计收入5万元,带动建卡贫困户增收5000元以上。

将优势资源变成优质资产

古路镇吉星村村委会主任 涂福全

  去年,古路镇吉星村全体村干部和群众,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双十万工程”,把农村闲置的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红。2019年上半年,村里完成了100余亩油葵的栽种,吸引了不少游客驱车前来观赏。

  近期,吉星村告别了疫情发生以来的清静,努力复工复产,大面积种植香榧经果林。香榧果苗从浙江引进,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将有效盘活群众手中的闲置土地,妥善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变“死资源”为“活资源”。

  香榧果是目前市面上高档的坚果品种,经济效益较好。吉星村此次种植了420亩,有11000株苗木,预计三年后可部分产出香榧果,届时每亩收益约1500元,8年后全面丰产,每亩收益可达到5000元以上。相信村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

茨竹镇放牛坪村村民 曾庆书、王兴碧

  我今年63岁,身患2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靠妻子王兴碧。我家于2013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15年脱贫,并继续享受了5年帮扶。在国家好政策的帮扶引导下,一家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政府的引导下,王兴碧一面担任村里的专职清洁员,每个月能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费,另一方面,她种植了1亩多的梨树,这几年梨果和梨膏也增加了收入。去年,我们家还喂养了25只鸡、鸭和2头猪,年底卖了不少钱。去年一年,家里光是经营性收入就有1万多块,再加上工资补贴,总收入有两三万了,相比几年前,现在的荷包更充实了。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一家吃的、住的都不愁,喝的是自来水,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年底再卖点鸡、鸭、猪儿,还能有存款呢。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 杨荟琳 陆世玲 蒋婧 任天驹 胡瑾 提供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