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民生

茨竹镇贫困户李芝国、刘召富说:
“公益性岗位让我们成为了‘工薪族’”

刘召富通过镇上的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曹丽华 提供

  6月12日,是茨竹镇中河场赶集的日子。李芝国一大早就来到场镇街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张师傅,你的摊摆到门外头了,请再移进去一点哈!要不要帮你一下嘛?”李芝国对经营杂货生意的店主说道。

  “要得,我马上就整改!”

  “好!那边好象车又堵起了,我去看一下,等会再回来看看!”

  这一幕,是李芝国如今工作中常见的场景。“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让我有了稳定收入,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李芝国说。

  李芝国是茨竹镇中兴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家里有6口人,四个孩子都在读书,负担很重。过去,家里的开支基本依靠李芝国和妻子打零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去年,镇上出台公益性岗位政策,这让李芝国看到了希望。他积极参加选聘,被聘任为中河社区的城管协管员,负责场镇清洁卫生管理、乱停乱放、规范齐门摊等工作,每个月到手工资1800元,还有五险和绩效考核。

  此后的每天,街头巷尾,居民都能看到他工作的身影。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挣来的工资可以给上学的孩子用做生活费,我还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相信,过不了多久,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摘掉了。”李芝国高兴地说。

  和李芝国一样,茨竹镇放牛坪村贫困户刘召富也被选聘到公益性岗位工作。

  刘召富的妻子是残疾人,女儿在保税港区一家工厂上班,10岁的儿子在读书,家里还有一个84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刘召富无法外出务工,平日靠打零工、务农维持生活。

  去年8月份,镇上给他安排了放牛坪景区的协管员岗位,负责景区内的治安巡查、秩序维护、景区清洁等工作。

  “现在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刘召富高兴地说道。

  李芝国、刘召富都是茨竹镇开发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的典型例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定就业是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茨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茨竹镇在全区率先开发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说起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初衷,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存在这样的现状:一部分年老、残疾的贫困户经济困难、无人照料;另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大龄贫困户因缺乏技能、要照顾家庭等原因难以离家就业。“所以,最好的脱贫途径就是能够就近工作。”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该镇制定“两不愁三保障”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实施办法,针对性设置协助管理类岗位和公共服务类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贫困户提供“政策福利”,让其摇身变成“工薪族”。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作为一种特殊帮扶手段,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了精准脱贫和公共服务建设工作双赢。”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确保更多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精准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就业。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