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社会

环保领域“水陆空”三军大会战 35个工作组重庆长江入河排污口摸底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栗园园)3月26日下午,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迎来了为期三天的“大体检”。来自生态环境部的专家团队加上川、鄂、黔、滇的业务骨干,以及我市配套的监测保障力量,共计238名环保工作人员,分为35个工作组,在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试点范围内,对入河排污口开展现场排查。

  无人机查出疑似排污口

  工作人员现场排查

  摸清入河排污口的底数,是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已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对渝北、两江新区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初步筛查,确定了疑似排污口的坐标。

  “根据前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疑似排污口进行现场排查核实,是我们在这3天内必须完成的任务。”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此次参与排查的238名环保工作人员被分为35个小组,其中32个陆上组、2个水上组、1个攻坚组。由于此次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力度大、范围广,在全国尚属首次。26日上午,生态环境部的专家团队对参与现场排查的人员进行了流程和技术培训,下午,各小组便分赴各自区域内开展排查工作。

  来自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的蔡承德被分在H06小组,担任小组组长,带领2名队员,承担着渝北区洛碛镇上坝村和高桥村范围内80余个疑似排污点的排查任务。重庆日报记者跟随蔡承德小组来到了洛碛镇。

  按图索骥

  边排查边检测

  根据排查整治App内标注的疑似排污口坐标,工作人员首先来到高桥村左家湾(小地名)一处涵洞前,沿着细小的水流,一边顺着涵洞往里走,一边观察四周环境、查看水流情况,很快便有了结论。“这四周没有化工厂,也没有居民点,水质清亮、无异味,就是一个天然的排水沟。”作出判断后,蔡承德拍摄了现场照片,并将相关信息如实填写在了App里,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在涵洞对面不远处刘家湾(小地名)一座桥梁下方,有一条小河沟,河底布满水草,组员们带上水质快检包、测量尺等工具来到河沟旁。

  按照上午培训教授的方法,蔡承德小心翼翼地抽出测量尺,仔细地对河沟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作了一番测量,接着又从旁边折了一朵油菜花放在水面上,借助测量尺,对河流流速进行估算。与此同时,组员们也没闲着,他们从河中取了水样,又从快检包中取出滴管,将水样分装在两个玻璃瓶内,静置一会儿后,通过瓶中水呈现的颜色与色卡进行比对。

  前后大概花了10分钟,检测结束。蔡承德说,根据色卡比对结果,水的PH值为8,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指标都在0以下,“这水没问题,应该是一类水。”

  查漏补缺

  一个排污口都不放过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我负责的区域大都是农村面源点,没有化工产业,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要求和规定开展排查工作,如实记录各个入河排污口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蔡承德说。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天水上排查组的成员也沿着长江和嘉陵江江岸开展了水上排查,还有了意外发现。

  通过排查,在两江新区大竹林的凤溪沱沿江而上四五公里处,排查人员发现了两处此前无人机未曾发现的排污口。尽管排污口如今已经没有污水流出,排查人员仍旧拍摄了照片,并在App系统中将坐标记录了下来。

  “这次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我们出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概括来说就是‘天地’结合、‘人机’互补,可谓是一场环保领域的‘水陆空’三军大会战。今年6月底,我们将彻底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确保一个不漏,并形成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为接下来的溯源、整治工作打好基础。”该负责人说。

编辑:官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