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要闻
创新在“先” 行动在“快”

创新在“先” 行动在“快”
——记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二○一八年度先进个人朱明丽

本报记者 兰卓

3月19日,渝北区扶贫开发办干部朱明丽来到木耳镇良桥村,了解已经脱贫的村民王远良和王方志发展家庭经济的情况,邻居们笑着说,他们都住进了新房,家庭农场搞得不错,“就差个老婆了”。

朱明丽笑着说,遇到有合适的女子,大家帮他们介绍一下吧。“我特别牵挂帮助过的村民。”朱明丽告诉记者,从事农村工作9年多以来,每次到村镇看到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她就感到十分欣慰。

朱明丽被评为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18年度先进个人。提及这个荣誉,她总是一脸平静地说:“脱贫攻坚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我个人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罢了……”

村干部将贫困户的信息报到镇里,镇干部将信息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区扶贫开发办工作人员进入系统进行审核。审核贫困户的信息便成了朱明丽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每次到村镇,她都要提醒扶贫干部,对于那些脱贫户,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尽快行动起来发展产业。

“2015年渝北区有1367户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区只有32户贫困户,几年来贫困户大幅减少。有人说,到2020年就好了,所有的人都脱贫了,就没有贫困户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贫困人员依然客观存在。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建立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让贫困的脱贫、脱贫的不再返贫?”朱明丽说,“滚动帮扶可以让村民们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贫困户缺少劳动能力、缺少资源、缺少技术,产业扶贫便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难点。经过多次进村调研,朱明丽请教领导和同行后创新提出“四个带动”助推产业扶贫,即资产收益带动、新型主体带动、园区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带动,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让贫困户尽快致富。

朱明丽说,王远良和王方志不仅养了家禽,还种了花椒树、莲藕,他们的家庭农场又对接了附近园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提升了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朱明丽说,建立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是关键。每年确定滚动帮扶对象,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激发贫困群众“比、赶、超”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动脑筋来实现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最近,我竭尽全力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贫困户统计出来。”朱明丽说,据他们了解,有的贫困户的子女在城里过得很好,应尽快建立完善道德约束机制,教育和督促贫困户子女履行好赡养老人的义务,让他们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努力营造全社会聚力脱贫攻坚的好氛围。

编辑:渝北编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