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网  >   民生

用爱,筑梦特殊孩子人生
用心,绘制特殊教育未来
——渝北特殊教育学校特色教育工作掠影

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语言课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提示下表演《母亲的火塘》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欧云霄 提供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十全十美。在渝北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有的听不见,有的智力残缺,有的甚至说不出话……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无声中感受韵律,在残缺中寻找完美。

  近年来,该校秉承“让生命书写坚强与美丽”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立为教育教学着力点,以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成才观。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开启了渝北特殊教育的新篇章。

  “开心农场”进校园,特色教育引导进步

  给菜苗浇水、施肥、除草,记录生长日记……这些原本是农民伯伯的工作,却成了渝北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特殊任务”。在该校的开心农场里,记者看到了药材园、苗圃基地和柑橘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块菜地边还贴有班级“身份证”。

  “开心农场由各班认领,孩子们亲手种植、浇灌,让他们可以体验到劳动的成果,感受收获的自信。”教师杨小娟介绍,每个班可以从农场领取一块责任田。每当下课后,学生们有时会来到农场看看自己的小苗子长高没有,开出几朵小花,长了几片嫩芽,体验着别样的快乐。

  “这样的模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又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更对自闭儿童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杨小娟告诉记者,去年学生们将苗圃园里种植的树卖给了某建筑公司,看着自己的劳动换来了回报,学生们特别开心。

  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校还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结合助残日、春节、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主题活动,弘扬孝善立德,大力营造孝善氛围,唤醒了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立足终身发展,让“爱”更专业更到位

  爱是教育的基础。要解决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们能有尊严地生活,就要从专业上寻找出路,教会他们如何自立自强。为此,渝北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多门特色课程。

  “我买了45元的货品,付给你50元,你要找给我多少钱呢?”在渝北特殊教育学校“模拟超市”特色课程上,扮演消费者的老师,向扮演收银员的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若有所思,最终,从收银机里抽出“5元”递到老师手里,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给予学生爱和温暖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此,这些特殊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生活得更好。”该校校长叶其琼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自立,渝北特殊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社区美容美发机构、社区陶艺公司、光电信息研究院等社会资源对学生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谋生技能,以便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而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学校还先后成立了田径、绳操、陶艺、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社团,促进‘生活化教学’更接地气。

  此外,该校还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每周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开展“爱与科学”系列课程,让特殊学生体会到科学寄予的快乐与力量;与区工商联联合举办“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职前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推荐服务……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绽放生命之美,让其拥有更好人生

  “特教学生也要全面发展。”叶其琼表示,渝北特殊教育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开设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语言训练、体育健康、音乐律动、康复训练等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校通过体艺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每年常态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积极参加区级以上的各类竞赛。

  在第十七届全国特教学校文艺汇演活动中,由渝北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表演的舞蹈《母亲的火塘》摘得一等奖桂冠。16名演员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8岁,且都没有舞蹈基础。由于听力障碍,演员们无法对舞蹈剧本作出理解,正常孩子一两天都可以学会的动作,这些聋哑孩子却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每个动作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几个拍子,让他们在跳的时候心里默数着拍子,同时我在前台用手语给孩子们指导。”指导老师张琪说,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跟得上舞蹈的节奏,她和四个同事分别站在舞台正中间和舞台旁四个角落,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角度看到指导老师的动作,以达到整体动作的一致。在张琪看来,这些孩子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最好的一面表现给大家看,他们并不怕吃苦。

  “不管是学习音乐绘画,还是参加体育锻炼,都是学生展现特长的一个渠道,能够增强自信心。”叶其琼表示,学校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一代新人,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人生。

编辑:官粳人